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学作品是最活跃、最有意味的精神品,然而,文学作品教学却仍然存在着"咀嚼填鸭"或只作"技术分析"的倾向,一味强调作品背景、词句内涵、篇章布局乃至主题思想的分析——这样的架空分析,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更是违背了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古老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经久传扬的当属文学作品,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较之其它学科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为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优势,针对性地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探究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对于加强语文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文学作品有利于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1、客观性。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元·郝经《原古录序》)就是说“文”和“道”是统一的。现在中学语文课文中选进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教师在教学时,既要使他们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这才是符合“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只讲“文”不讲“道”,或者只讲“道”不讲“文”,都是违背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和原则的。1989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存在着以生活的本真观照作品内容、以另类的视角标示个性的解读、以内容的概述替代意蕴的品味、以花哨的拓展掩盖实质的虚无等一些违背文学作品教学实质的现象,理应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存在着以生活的本真观照作品内容、以另类的视角标示个性的解读、以内容的概述替代意蕴的品味、以花哨的拓展掩盖实质的虚无等一些违背文学作品教学实质的现象,理应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赵慧  陆敏 《地理教育》2003,(1):61-62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传统地理教学中,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有唱独角戏似的“表演教学”;有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有让学生整天沉浸于练习中的“题海式教学”。纵观这些低效、无效式的教学,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教育观念的陈旧。其实质是“教师中心论”,它颠倒了固有的教学关系的本末,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初衷。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作为地理教师…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教学与非文学作品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当以“文本”为依托、“语言”为核心、“理解”为基础、“能力”为目标,换言之,要紧扣文本,揣摩语言,理解内容,发展能力。但“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作审美反映”㈨是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可见文学的特点在于形象和审美,故文学作品的教学又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感悟(体验)、鉴赏(品味)和探究(发现)等方式,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这个问题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在教学中离开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主体,单向、封闭、教条的教学形式不仅是无的放矢、无法满足学生丰富个性的需要,而且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忽视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最终教师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无益。最严重的是这种教学形式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无从淡起。  相似文献   

8.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6):132-137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强调知识性、工具性,在教学中习惯于将文学作品划分为若干段落,然后分析“段意”、综合“段意”而形成“主题思想”。这种分析/综合的机械式语文教学模式,已招致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如果追根溯源,不难发现,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弊端,相当程度上肇始于既有的高校文学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将创世纪神话中的“伊甸园”、“人违背命令”、“神的宣判”、“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与“该隐和亚伯”五个直接反映并集中体现原始人眼中人与土地之关系的连续神话束作为一个整体,对创世纪神话中人与土地之关系进行阐释,论述创世纪神话中人与土地之关系在文学作品中的继承、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关于初中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宏观方向、微观方法一致是一线教师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在“课标·课程·课案·课堂·课习·课得”的“教”——“学”流程中,就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定位、教学切入点、审美体验意义和方法、诵读价值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教学就是教文学,就应当用文学的方式教文学。  相似文献   

11.
一、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状况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仍受落后阅读观念的影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以及文学作品阅读方法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自2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语文教学上一直盛行的是“五大块教学法”。不管什么样的文体,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一度长期作用于文学作品教学,把文学作品混同于一般实用性文章来处理,讲解分析,过度阐释,文本被肢解,并在作品思想概括上存在拔高倾向,在教学的评价方式上存在标准化倾向,对文…  相似文献   

12.
“知人论世”是孟子重要的文学思想。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古诗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出现了若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实践为例,就古诗教学如何用好“知人...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里“明月别枝惊鹊”的解释 ,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对“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分析 ,也和词的旨趣相左。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与鉴赏 ,应返本归真 ,切忌为政治而曲解 ,为艺术而误解 ,否则便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处理方法杨金珠焦凤霞作为教师,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感知——感受——理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参与——领会——深化”的理性认识的高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处理方...  相似文献   

15.
宋景宏 《教师》2014,(10):111-111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其影响的广泛和深远,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但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很多资料在解读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时,都愿意更多地把她当做一个为国尽忠的女英雄,笔者觉得这样的解读违背了作者的原意。本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木兰形象。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中学语文课选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适合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它是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文学作品。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而无生气。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园地异常“繁富”,但在“繁富”当中,却也存在着真伪莫辨的现象。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过于“标新立异”、常规教学中违背语文教学基本常识等问题,笔者指出语文学科的“伪教学”这一现象,并初步归纳为以下表现:  相似文献   

18.
当今文学作品教学存在有轻视学生这一阅读主体及文学作品教学对作品“架空分析”的误区,正确认识文学活动的三个环节,重视“感受”及“领悟”,走出误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文学作品教学走上科学的轨道,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无论是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是在语文教学领域,过去那种把文学作品分为“内容/形式”的简单两分法,进而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和教学的僵化模式,早已引起人们的自觉反省和摒弃。过去的一个世纪.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现象学文论、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征;现在的语言教学首要目标便是品赏语言的美,或曰美的语言。?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这完全违背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规律。?教师要做到的是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