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图片是形象的新闻。它是以具体的视觉形式来表现摄影记者的意图与思想的,换句话说,是用形象说话的。凡是成功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有效地发挥了鼓舞人民、教育人民以及对敌斗争作用的新闻图片,莫不首先是因为塑造了鲜明、生动、具有感染力的视觉形象。新闻照片和一切新闻形式一样,要有新闻事实作依据,要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策性,但离开了生动、具体的形象,这一切都会落空。如何创造真实、生动、具有感人力量的视觉形象,始终都是提高图片质量,充分发挥新闻摄影战斗性的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2.
3.
新闻角度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包括选题角度、采访角度、取材角度、表现角度等。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往往取决于新闻角度的选择,而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必须是深入采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只有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才能抓到“活鱼”,也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读者对于一张报纸,有着不同的阅读爱好,有的喜欢看本地新闻,有的关注时事报道,有的爱看文体娱乐,甚至有的专注专刊、广告等。在报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这些不同的读者偏好可能成为整张报纸获得垂青的突破口。要想打开这个突破口,报纸就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打造个性化报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时评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但学界、业界并未对新闻时评的内涵在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中作一个具体的认定,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得以解决.笔者认为,新闻时评是一种兼有文体意义的类的概念,它包含了社论、短评、小言论、思想评论等新闻评论文体,是一种相对精短,具有强烈新闻性和时效性的评论类型,并具有个性化的写作规范. 相似文献
7.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新闻报道(简称“下岗新闻”)是全社会的热点,也是新闻媒介报道的重点和难点。说重点,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再就业工程能否搞好,关系到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如许多报刊经常报道“下岗成了大款、下岗成了明星、下岗成了作家、... 相似文献
8.
《当代传播》1991,(5)
近两年,全国新闻摄影界的同行们都在寻求自我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改造、自我强化,摆脱经验和“轻车熟路”的束缚,努力追求新的突破。兵团新闻摄影界的同志也不例外,纵览近两年兵团的新闻摄影,我认为起码有四点新突破。一、表现形式的突破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是每个手持相机从事新闻摄影的同志所头痛的事,因为它受新闻真实性的约束,所表现的必须是特定环境、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的真人真事,这就使表现形式往往处于尴尬的局面,拍出来的照片出现雷同化,单一化,概念化等问题。新闻摄影界的同志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大努力,如尽量运用线条,图案美来增强新闻照片的美感;采用仰角、俯角等多种角度避免视觉和画面上的雷同,摒弃新闻照片单一、平稳的格调,追求简洁、奇特和强烈的风格。这些追求无疑使新闻照片摆脱了一般化、俗套化、公式化,拓宽了新闻摄 相似文献
9.
10.
“全息摄影”作品的共同特征综合本文上篇中提及的那些“全息摄影”式的报道,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所有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改革中尖锐的、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并且有争议的问题,记者的笔大胆地伸进了改革浪潮的漩涡之中。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难点”,也往往是改革中新旧体制互相摩擦和撞击的部位,是中国改革旋律中最高亢的音符,也就是我们新闻记者应该呕心沥血地捕捉的真正的新闻。难道不是吗?《关广梅现象》提出了“租赁企业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这场在报面上展开的公开讨论,实质上是对待九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一场争论,《鲁布革冲击》提出的问题是要不 相似文献
11.
照相:用照相机摄取景物影象,经过洗印获得正象的过程。获得的这个正象是平面图象。全息摄影:一种纪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动的全部信息的新型照相技术,可得到两个(注:一正一反)与原物体相同的、具有主体感的形象。——引自《辞海》在积淀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国土上,正席卷着改革的浪潮,那震天的巨响及其悠长的回音,激荡着城市和乡村。那么,这改革的浪潮给新闻文坛又带来了什么呢? 纵观近两年、特别是1987年的中国新闻文坛,敏感的人们早已注意到一种崭新的新闻样式正在崛起,它突破了以往“平面照相”的传统模式,以其宏大的气势、思辨的色彩、立体的真实感和新颖的表现形式冲击着陈旧的新闻观念与新闻实践,给中国的新闻文 相似文献
12.
一些跑 "冷行业"的记者的确常常苦恼伤神,认为自己写的是"冷新闻",是"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别说难以成就业绩,有时连上稿都难,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趋向快节奏。广播面临的第一个冲击就是新闻量的增大,新闻播音员的播读速度顺理成章地走上提速的轨道。这是由播新闻向说新闻转变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广播新闻改革中各种节目异彩纷呈,尤其是主持人节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新闻的异同之处,要探讨起来难以穷尽。但“摆进去”与“跳出来”,可说是中西新闻文体上的一个鲜明对照。 如果你读了国内大量的新闻报道,又认真阅读了一些西方记者的新闻作品,坐下来冷静地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得出一个总的印象:在新闻作品中,中国的新闻记者似乎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摆进去”,而西方新闻记者却是尽量地“跳出来”。“摆进去”的,就要尽量地渲泄自己的感情、发议论、作评价,生怕读者不理解;“跳出来”的,则是尽量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深深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背后,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去评价。 手头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同样是反映武汉遭受暴雨袭击,你看美联社的报道:《大雨使武汉成为水城》([美联社武汉7月27日电]1998.7.30《参考消息》) 相似文献
15.
新闻有很多属性,这些属性都很重要。拿可读性和趣味性来说吧,这方面如果搞得不好,你写的新闻罗里罗唆枯燥无味,读者不爱读,那就要削弱新闻效果。大家都不读,效果就等于零。不过这一类属性纵然重要,还不是新闻的根本属性。而新——或者叫新鲜性——则不同。新闻如果不新,那就不是什么削弱新闻效果,而是新闻能不能存在的问题了,新闻不新,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所以,人们把新鲜性看作是新闻的根本属性。在新闻的众多属性中,除了新闻的两重性质(报道客观事实、又反映主观意愿和观点)和新闻的真实性,大概就数新鲜性最重要了。为什么不说新鲜性最重要呢?道理很简单。新鲜性是用作规定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的,而且首先应当是真实的。没有事实,也 相似文献
16.
17.
党报作为"新闻纸",不仅具有新闻共性,也具有鲜明个性,那就是党报的政治性、舆论引导性和服务性。不同的办报理念,代表不同的个性。《南方周末》的"高度决定影响力",《湖北日报》的"责任造就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19.
20.
《新闻评话》是扬州电视台《直播扬州》的子栏目,它采用扬州本地传统曲艺的形式讲述新闻故事。2005年1月1日开播后,讯即引起扬州市民的极大关注,收视率一直稳定在7%——9%之间,最高时超过了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