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古时期文学创作中突破了先秦以来“重质轻文”的文学观念,追新逐奇的创作风气促成了文学批评中对作品语言之美的重视,《文心雕龙》语言批评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文心雕龙》以语言批评为切入点,以情感批评为中心的批评模式的确立是中古文学批评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语言批评达到情感评判,并且非常重视语言之美,这是《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文心雕龙》“宗经”篇中的“尔雅”一词指的是字书《尔雅》,无需分开解释成“尔雅:近正”;刘勰喜用事数展开论述,这种言说方式并非来自佛教典籍,而是源自先秦法家和兵家。  相似文献   

4.
依据《礼记·王制》等典籍校勘,曹操《对酒》中“三年耕有九年储”,此“三年”当系“三十年”之脱文.因为“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自先秦以来即被视为国家储蓄之通法,该储蓄方法的核心就是要求国家在太平之年储蓄足够的粮食以备灾荒.“民以食为天”,粮食储蓄关乎着国家的存亡,旱已为先秦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共识.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撰于何时?此事关涉<文心雕龙>研究中有关刘勰思想的认识评价问题,值得考辨.龙学界有关此问题,向有撰于齐与撰于梁二说,惜乎论证各有可以互相指责处,未能圆通服人.本文从时贾树新先生撰于梁的新证据进行考辨入手,综合考察现有<文心雕龙>撰期的所有证据,得出结论如下<文心雕龙>一书成于南齐末而在梁代有所改动.由此可以对刘勰一生儒佛兼修的学养结构进行确实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历来关于"驯致"的注解颇有争议,各家解释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解释为"顺着情致":第二种解释为"逐渐达到"。从语义演变、用语习惯和文本间的联系角度出发,"致"理解为"情致""思致";"驯致"理解为"对自身情致进行驯化、调适"则更为恰当,这一过程以六经呈现的情致为依据,以圣人的操行为典范,创作者驭文谋篇,建言修辞,须养"宗经"之术,才能"博而能一",步入"垂帷制胜"的境界。如此释读,方可在不失字义的基础上贯通文意,更好地把握刘勰的创作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70-72,159-162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  相似文献   

8.
正南朝梁刘勰著《文心雕龙》五十篇(章),分上、下篇(卷)。近四万言,为中国文论的元典之作。然自问世而至清代,《文心雕龙》的注释本却颇为稀少,直到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刘勰之书方得一较为完备的校注本,由是黄注本流行百余年。本书集清代黄叔琳对《文心雕龙》的辑注以及纪昀的评语、近代李详对黄注的补正以及著名  相似文献   

9.
王新丽 《文教资料》2008,(28):112-114
避讳是我国古代王权政治与宗法社会等级观念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体现.在周代,统治者已把避讳作为"礼"的内容之一纳入到周礼系统中,<礼记>中有许多关于避讳的规定,如公讳和私讳、取名和称名的避讳、史书记载的避讳、讳与不讳、避讳的学问和管理等.避讳在古代社会的承继和发展,对我国古代经传子史书籍的书写和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礼记音》补校许建平斯2053背唐写本《礼记者》,是南北朝时的一种音义著作。①残卷之音切,有以本字之音切破读经注原文者;有因经本不同,收异音而不列异文,致音与字不相合者;有兼收一字之异音者;有因传抄而致讹者;有为方言音者;等等。若不精加枝勘,难免成为...  相似文献   

11.
何晓青 《文教资料》2013,(26):10-11
《礼记》的论者成功地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借助比喻化陌生为熟悉的功效,将抽象的礼学道理表达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本文从《礼记》比喻表现形式进行初步探讨,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再对每一类分别从本体、喻体、喻词的角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礼记.学记》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也是关于修养之学的论著。这一双重性质本是相互通融的,但由于"学"与"教"从古代的统一走向后世的疏离,《学记》便有了双重性质的分殊。与"教"相比,"学"是《学记》中更核心的概念,因此《学记》的根本性质是关于修己之学的论著。将《学记》仅看作教育文献,仅从"教"的角度强调它的教育思想,显然不能全面理解它修己治学的真正内涵。今之教育当以修己为学问之根本。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群星灿烂的古典文学领域里,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颗闪闪放光的巨星。 文学史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作家为我们遗留下极其辉煌的著作,而他的生平事迹却没有留下多少,不禁为后世研究者所惋惜。刘勰正是这样一位古代著作家。《梁书》和《南史》虽然为他立有传记,那记载过于简略了,这简略的记载,便成为研究刘勰生平的珍贵史料。根据这些记载我们知道:刘勰,字彦和,生活在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的南朝,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他的祖籍是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自东晋以来就侨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成为那里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先刘灵之,是南朝宋司空刘秀之的弟弟,父亲刘尚大概只做过越骑校尉那样的小官,在刘勰还年幼时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立足"言以足志"来论证"言说"的重要性,并且将"独照之匠"作为评价言说的批评标准,进一步将"立象尽意"作为重要的审美活动对文体文本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批评。从言说的可能性、言说的最高标准、言说策略等出发,《文心雕龙》具有十分系统而鲜明的语言观,是一部以语言符号为中心的文论著作。  相似文献   

15.
16.
鲁迅论《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尖锐批评刘勰因笃守儒家“诗教”而形成的保守的封建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想: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尖锐地批评过刘勰神秘主义的文学源论;在《吃教》一文中分析过刘勰“杂拌儿”式的思想体系。但是鲁迅仍然充分肯定了《文心雕龙》的重大贡献:“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则”,并在若干体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了刘勰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17.
刘勰简介刘勰(465532)中国古代文论家。生于江苏约,镇江。幼年家境贫穷,曾寄居在定林寺整理佛经十年。其间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并撰写了《文心雕龙》。之后,在王廷和太子府做文书的工作。由于他的文才,深受太子萧统的喜爱。萧统死、新太子上台,刘勰又回到定林寺整理佛经,并应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各种文书有的用浅近的文言写成,有的用语体文写成,甚至近于口语.但由于太平军中隐语术语甚多,加以方言俗语与文言掺杂,因此有很多词句不明、意义难以理解的地方.本文以<洪秀全选集>为语言材料,从普通词汇、避讳和隐语等方面简略分析太平天国文书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高攀龙是明代东林党领袖、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著述甚富,然其现存著作多系其门人及明清时人汇编而成,迄今未见有今人的整理本问世。笔者在研读高氏诗文集时,发现其中有他人作品误入的现象。文章对高攀龙水居诗中的《水居题壁》二首作了考辨,指出“涧水泠泠声不绝”一首实为署名九华山白衣人的唐诗,“渔竿消日酒消愁”一首亦系晚唐高骈《写怀》诗二首其一。通过考辨,以期引起对高攀龙著作整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礼记>是从先秦至西汉关于<仪礼>解说、发挥文字的汇集,是我国秦汉以前的社会生活史和生活习俗、礼仪制度、人生经验的总结.有些论述有很高的概括性,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它在今天除具有认识价值外,也可以使我们知道在家庭、社会交际和为人处世以至对待本职工作、处理同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有哪些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其中关于礼的原则的论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活动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