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欺凌是一种失范和越轨行为。校园欺凌问题是由行动主体与同辈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等交互影响下的产物。基于社会学结构—行动维度分析框架,结合越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失范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标签理论,可以从社会结构、个体与社会联系以及个体行动意义三个方面探究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有着多元的耦合性,面对这一问题必须要抓住问题本质,仔细分析里面存在的宏观和微观因素,有的放矢进行系统和综合治理,通过多元主体联动、制定《反校园欺凌法》、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最终实现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立法缺失、教育惩罚治理权不足,校园欺凌现象愈发严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就社会公共环境而言,学校本身是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但欺凌行为严重影响到校园安全,引起学生恐慌与不安。然而,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治理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度相差甚远,无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极大危害学生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分析、完善立法,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为在校学生创设相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的本质是校园内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良的交往行为。交往制度的异化、交往价值观的扭曲、交往对象的“物化”、不对等的社会交往背景等造成了学生交往的无效,引起了校园欺凌的发生;而校园欺凌的治理应回到学生交往行为上,让两者的交往走向合理化。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承担起校园欺凌治理的主要责任,发挥政策制度、育人环境的作用,挖掘和展示对等交往的“资本”,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导向良性的交往价值观,创设平等交往的氛围,促成学生交往的正常、有效,达到防治校园欺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偶有发生。其中,受欺凌者和家长怎样向司法机关求助,欺凌者及其监护人该担何责,校方如何与司法机关无缝合作等是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通过立法来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门化的目的,一是提高这类案件办理的效率,二是加大普法力度,让诸多相关方都感受到法律在防治校园欺凌行为方面的威力。  相似文献   

7.
8.
校园欺凌行为可归结于偏差行为,其成因源自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时,文化社会学成因理论更具有理论解释力.校园欺凌可能产生于风险社会中社会结构的紊乱、个体对紧张情绪的不合规缓释、低阶层群体遭遇主流文化排斥等社会结构成因,并深受个体对它者欺凌行为的习得、个体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过低等社会交互过程成因影响,同时也与个体遭遇标签化和污...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在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其治理对策也不尽相同。法国将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骚扰",此现象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法国基础教育学校之中,其长期性、隐蔽性、社会性也是法国校园欺凌治理所面临的主要挑战。2011年以来,法国政府充分利用线上及线下调查工具,将校园欺凌纳入全国校园暴力的调查内容。2013年以来,法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应对校园欺凌,其治理体现出循证决策、依法治理、齐抓共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佐治亚州是美国第一个颁布反校园欺凌法案的州.该法案经历了多次修正,对欺凌的定义不断细化和完善,从可见的身体伤害到隐性的精神伤害,再到网络欺凌.法案明确规定了各相关主体在反校园欺凌中的具体责任,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责任,学校的预防与惩治责任,家庭的预防与教育责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校园欺凌干预体系.该法案在默里县学区泰勒自杀案中得到应用,法院以默里县学区及学校严格遵守了佐治亚州反欺凌法案的相关规定,免除了学区及学校的责任,明确了学校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边界.法院的判决对学校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政策和程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在英国,校园欺凌须涵盖力量失衡、损害后果、持续性及主观故意四个要素。针对校园欺凌行为,英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规制体系。一则,英国以学校为中心搭建了由“平等理念”与“三阶段义务”构成的法律框架。除了对存在特殊受保护需求的学生群体予以特别关注之外,学校还应在预防、干预及善后处理三阶段履行一系列反欺凌义务。二则,现行法律规制体系呈现公私法交叉规制之势,主要由民法、行政法及刑法中的若干制度组成,其中民事禁令、定期检查、报告机制以及犯罪行为令都是颇具特色的制度。判例法是英国制定法的重要补充,法院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在责任认定、抗辩采纳等方面发展出了一系列富有智慧的裁判方法。英国的司法审查制度亦为受害者提供了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14.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法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欺凌监测软件的运用、角色职责的明晰、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培训以及欺凌者的惩戒措施五个方面,具有政策内容系统明确、监测系统严谨专业、角色职责划分明确、培训课程内容丰富详实以及惩戒手段人性化的特点.政策实行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法国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校园欺凌行为呈下降趋势".然而就反校园欺凌政策内容而言,仍然存在些许不足,譬如部分学校政策内容简单不够具体、缺乏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频发的校园欺凌问题引发社会、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为防治校园欺凌,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教育部、学校、监护人乃至社区的责任,通过多年的干预和治理,省政府分配权责、学校全纳支持以及社区的协同共进,校园欺凌防治成效斐然。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系统的治理方略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其防治校园欺凌的主要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应推进立法,建立系统的反欺凌政策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营造全纳校园环境;构建反欺凌共同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是英国政府为了遏制与破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难题,通过立法、行政干预、技术支持等手段,促使全国中小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治理措施与方案.该政策实施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欺凌行为骤降”.该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立法先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技术支持、各校政策制定的因地制宜以及政策内容课程化实施等.但是,就反校园欺凌政策本身而言,尚存一些问题与不足,譬如部分学校的政策内容简单、缺乏激励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20.
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发生频率、后果的严重性、手段的隐蔽性和残忍性都有逐年增强之势,背后原因令人深思。针对校园欺凌现象,须德法兼治,从法治教育、心理教育、压力疏解等方面着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发力、多措并举,才能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