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母字在今官话方言有六种读音类型:Z、Z、n、l、v、θ。同一种读音类型,有存在于所有八个方言点的(如0),也有只存在于一个方言点的(如v、n、l)。本文详细展示了日母字在今官话方言的读音情况,并分别对这些读音情况作出音变解释。  相似文献   

2.
以普通话音系为参照,探求日母字读音在吉林方言区通化话中的演变历程;追溯历史,探明通化话日母字读音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晋东南晋语中,日系字共有五种读音类型,其中日系字今读[]声母的襄垣型和今读[z]声母的沁县型在山西晋语其他片方言中都比较普遍,而日系字今读[]声母的北留型、今读[]的长治型和今读[l]声母的陵川型在山西晋语其他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中都未见。从日系字的演变轨迹,说明晋东南晋语各类型的日系字都是到了边擦音[]之后才有分歧的。  相似文献   

4.
常州话里中古匣母的今读音类型主要有四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常州方言中零星存在的读[犂]的匣母字,应是上古音的保留;匣母读[]为中古音的南方变体;今读[w]、[j]、[]的现象,应是受后面韵母中的韵头(或韵腹)或主要元音的影响,属于同化现象;今读为[h]是浊音清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江淮官话按照通摄入声字读音的分化结果可以分为扬州型、合肥型和黄冈型。通摄入声大体上经过了高化和后显裂化两段,一部分方言在此基础上又发生了前显裂化、丢失了合口介音等音变。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前期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以来,汉语又读字的读音大多发生了变化。国语中具有常用音和又读音两读的字,今多读常用音;具有读音和语音两读的字,今多读语音。  相似文献   

7.
知彻澄章昌母逢开口三等字,关中绝大多数方言点读作[喀、喀“]声母,蒲城兴镇、富平雷古坊、渭南龙背乡南部等处读作[k、k]声母,兴平南位、临潼代王读作[t、t]声母,开口三等支脂之3韵字在关中方言区包括兴镇、雷古坊、南位、代王等处多读作平舌声母;知章两组及日母逢开口三等字,渭南东塬一带把中古知彻澄章昌逢开VI三等读作[t艮t§ ]声母,把船书禅日母字读作舌叶音声母[5,3];船书禅日母逢开VI三等字,雷古坊读作具有一定腭化色彩的[5.3]声母;知照两组合口三等、船书禅日母开口三等及庄组逢宕摄开口三等阳药2韵及江摄开I:1二等江觉2韵字,代王读作翘舌音声母拼开口呼,其声韵拼合特征与关中西部岐山、宝鸡等处相似。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描述了《广韵》日母字在今长治方言中 的演变,并与普通话做比较,说明这部分字在长治方言中具有 独特的变化规律,而且保留有中古音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在对山西长治方言中古音韵对比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治方言日母字声母基本演变为零声母的规律,讨论日母字中的儿系字、日系字声母的特点、成因及演变轨迹,并对其日后逐步发展为[z]的趋势作出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10.
太原盆地方言入声韵今读分三种类型:阳曲型有三组入声韵,包括一组低元音,一组中元音,一组高元音;太原型有两组入声韵,包括一组低元音,一组高元音;平遥型只有一组入声韵。三种类型中只有阳曲型还保留着中元音韵母,并且太原型古入声韵今读低元音的韵母一起正在经历着向高元音韵母的演变,平遥型入声韵已经完成了这项归并,今天都读为半低元音。  相似文献   

11.
12.
一、哪些叠字音节念轻声?1.重叠式  相似文献   

13.
晋语吕梁片分布在晋西和陕北的19个市县,内部分汾州小片和隰县小片。文章选取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白读(Ⅰ)、曾梗开口三四等舒声韵的白读(Ⅱ)和单字调系统(Ⅲ)三个音韵现象,考察吕梁片晋语的过渡性特征。认为该片晋语在特征(Ⅰ)上和晋南汾河片中原官话为一类。在特征(Ⅱ)上汾州小片和东邻的晋语并州片、五台片东部忻州等点相同;隰县小片则和汾河片中原官话相同。在特征(Ⅲ)上汾州小片和晋语五台片相同,隰县小片内部不一致。不论是音韵特征还是地域分布,吕梁片晋语都呈现出连续状态,具有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大致而言,"娘"字在西安等处读作阳平时指称叔母,在兴平等处读作去声时指称叔母;泾阳、三原、韩城等处"娘"指称伯母;有些方言点的"娘娘"具有独特的指称作用,如富平曹村等处指称叔母。宝鸡一带以"娘"的减音形式nia指称母亲,关中东部一些方言点"娘"字音变成为nyo/ny?以后的亲属指称多数是祖母。关中方言"娘"字的音变(nia、nyo/ny?)属于单音节词的音变,我们把这种音变形式称作"单音节词自变"。现代关中方言区"娘"指称母亲几乎彻底淡出,可以从语言底层看到一些痕迹。  相似文献   

16.
“兀的”是方言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词汇,经常出现在北方人的口语中,尤以今晋、陕、鲁、冀等地较为明显。文章通过对晋语6个方言点的“兀的”一词的词义分析,整理了该词在宋、金、元、明、清历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为晋语并州片常用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7.
麦耘 《中国语文》2016,(4):498-499
1.平声的累累在古代原作纍。《说文解字》糸部:纍,缀得理也。一曰大索也。对于缀得理,段玉裁解释说:缀者,合箸也。合箸得其理,则有条不紊,是曰纍。《说文》叕部:缀,合箸也。段注:联之以丝也。那么纍就是用丝线联贯得很有条理的意思。段氏又引《礼记·乐记》:纍纍乎端如贯珠。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乐记》云:纍纍,本又作累,力追反。折合  相似文献   

18.
闲暇时看看电视,常听见节目主持人或娱乐界艺人把“角色”念成“jiǎosè”,把“亚洲”念成“yǎzhōu”。听上几遍,出于职业敏感,我耳朵总觉不舒服。“角色”应念“juésè”,指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或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而“亚洲”中的“亚”,各种字、词典中根本无“yǎ之读音,应读“yà”。有人念成“yǎ”音大概是受港、台影响吧。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拿不准某些字词读音时,不可随意误  相似文献   

19.
一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校园,玉兰、龙槐、桂花的叶片绿得发亮。空气在逐渐膨胀,团团热气迎面扑来,让你感到夏  相似文献   

20.
对《木兰诗》中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很多人把握不好“裳”字的读音,不知道读“cháng”,还是“shang”。我认为读“cháng”更妥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