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北冥有鱼》的文本误读,通常是因为将解读止于略读感受,而要对其进行深入地解读,就一定要找准解读关键点,抓住《北冥有鱼》中鹏的“形象”和“寓意”,再透过关键词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从而解读出鹏“大”“力”“神”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通过鹏所表达的对绝对的精神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北冥有鱼》中的"野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指野生的马,有人认为指像野生的马一样的事物,如"游气""尘埃""海市蜃楼"。这些观点都不能使"野马"所在的句子、段落的文脉贯通。梳理《北冥有鱼》的文脉发现,把"野马"理解为"大鹏远逝时我们看见的‘像’"更恰当。  相似文献   

3.
《北冥有鱼》是《庄子》书开宗明义第一段文字,意在为《逍遍游》之旨张目。逍遥游者乃是指人类精神突破一切束缚,达到化游自在,无挂无碍,绝对自由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呢——那就是“无待”。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自由呢?——那就是通过“心斋”,“坐忘”进而达到“无已”的境界。在《北冥有鱼》这个寓言里,庄子着力描写和刻划了其大比,水击三千,技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背负青天,从北冥到南冥奋发有为的鲲鹏形象。他用这一巨大有力的具有神勇神力神威的形象也须借助于‘’扶摇””羊角”‘’培民”“海运”才…  相似文献   

4.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课文,讲一个聋哑青年爱画画,在自己的努力下,把鱼画得让人惊叹“鱼游到了纸上”了。这样一篇平淡无奇的课文,怎样上出新意,上出语文味呢?特级教师王崧舟《鱼游到了纸上》的课堂实录,让笔者不由得眼前一亮。王老师从“游”字切入,扣“静”字展开,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感悟品词析句中解读文本、积淀语感、培养能力,展现了王老师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的精妙,给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6.
连续四年教六年级毕业班,使用的语文课本是旧人教版。教材《将相和》中的"御"和《世纪宝鼎》中的"鼎"都是课文的生字。每次教学生学习这两个生字时,我都反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音、形、意,还特别强调字形和笔顺。这两个字的教学花的时间是其他生字的三  相似文献   

7.
《钓胜于鱼》“鱼”意解重庆/张宏《钓胜于鱼》是一篇寓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优美散文,但初二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和把握文中哲理则有相当的困难。老教授泛舟行钓,先是感叹:“我太喜欢钓鱼,可惜这湖中的鱼不大。”待“照例“提着两条小鱼悠然回来时却又申明“我是为钓,不是...  相似文献   

8.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是一篇经典课文,其"主线"是把握荆轲的人物形象,把人物解读透彻,课文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以及实用价值才能传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既有"知识收获",又有"情感经历",还有  相似文献   

9.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师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随着传统文言篇目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增加,对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笔者结合文言文《北冥有鱼》的教学,以王荣生教授“一体四面”的文言文教学理论为方向,以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相似文献   

10.
“应物象形”是由南齐著名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属于“六法”之一,是我国早期重要的美术理论.对中国绘画发展影响深远。在当前的美术理论界,把“应物象形”解读为“形似”最为流行。但是,把这种解读放入《古画品录》中和历史中进行验证,却发现,这种解读不符合艺术的基本规律、不符合人的思维规律、不符合中国绘画品评史.也不符合北宋黄休复的评论,所以,“形似”并非“应物象形”的本义。而“应物象形”的本义应是“对应自然事物,创造出艺术形象”,指的是对“形似”的升华,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思想深刻难懂,通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北冥有鱼》《肩吾问于连叔》三篇寓言的群文阅读,在形象归纳、交叉对比、情境创设等方法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理清思路、开拓思维,引发自我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堂上我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一起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要让学生们当小解说员,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们在此活动中进一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于是,我满怀期待地问:"哪位小解说员来为大家服务?"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有些吃惊,平时"小手如林"的场面不见了,只是"星星点点",仅仅有几个  相似文献   

13.
教材中对课文《窦娥冤》中"罚下这等无头愿"的"罚"的注解多有不妥,结合原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以及中国民间文化心理重新加以解读,以期在矫偏正误的基础上给学生一种深层解读文本字句的启示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这些语文练习往往是围绕每段课文的内容理解展开,学生学完课文最后留下的痕迹还是"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案例】在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正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句子赏析,进一步感受草塘的可爱。这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课文:中说‘棒打狍子瓢舀鱼’还说‘今年春天给你们邮的鱼干,一点儿不掺假,都是我,用瓢舀的’。瓢能舀到鱼吗?我不信,因为在我家承包的鱼塘里怎么舀也舀不到。"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班级学习《狐狸和乌鸦》,分析完课文后,老师说:"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谁说的与别人不一样!"学生们纷纷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人家要,人家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老师说:"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真聪明!"我认为这位教师只是鼓励学生任意体验而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取向。《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寓言,对这则寓言的传统解读是"爱听奉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教学》1996年第四期胡庆宏老师在《鱼》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准备了充足的材料,组织学生对各种鱼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由此指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共同特征,形成鱼的概念。这部分的教学设计紧凑、流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使学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新编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文题让人生疑的文章: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时,针对课文特点,作了如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鱼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在水里。  相似文献   

19.
“獭祭鱼”之“祭”,《辞源》及故训皆释为祭祀,供祀,“祭”在甲骨文中无“示”作意符,其字形显示的本文与祭祀无关,而指杀戮,“祭”由杀戮引申而特指杀猎物或牲畜而祭,即血祭,后词义扩大而泛指祭祀,“獭祭鱼”等语例中“祭”表示杀戮,正是该字本义是杀戮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不同的两个班上了《观察鱼》(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这一课,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鱼,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画一条鱼。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先观察鱼的特征再来画鱼,还是先让学生画一条鱼再来观察鱼的特征,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教学一先观察鱼,再画一条鱼。根据教材的编排,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饲养在水槽中的鲫鱼,学生很感兴趣,观察的也非常认真仔细,有直接用肉眼看的,有借助放大镜看的,有用手抓起来边摸边看的,甚至有几个同学还不厌其烦地数着鱼身上的鳞片,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将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