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交际之中,而学界却无法对其形成给予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则为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认为构式压制使动词受事宾语缺省,非受事成分得以进入构式,并对构式产生词汇压制,从而赋予构式多重构式义。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大量存在是受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是讨论认知上的有界在被动结构中的句法表现形式。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对其组成成分述语和宾语有语义选择上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中的宾语是有界的,同时它还应具有下列语义之一:施事、受事、处所、材料、工具,而充任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述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应具有[+及物][±促变/移]的语义特征,而真正的有界受事宾语充任被动有界结构中光杆动词的宾语要受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里,“动+名1+名2”这种结构形式,虽说早已存在,但它的大量出现还是近些年的事,尤其是新闻的标题用语。本文以新闻标题为出发点,从受事宾语句和非受事宾语句两方面分析讨论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语义、语法特征。揭示其简洁经济、突显焦点、均衡匀称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存在部分动宾短语,它们的宾语位置由表征非动作支配对象的语义成分直接占据,我们称其为"非常规"宾语。与传统的语言规则观相比,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能更好地适应汉语宾语的研究。结合Langacker的图式性网络模型理论,我们将常规宾语视为非常规宾语的原型,从原型影响、限制边缘成员的角度,探讨非常规宾语的产生机制、能产性限制与语义来源。原型对非常规宾语的影响与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榜样"作用,即成员与原型越相近,能产性越强,句法表现越自由,反之亦然;二是抑制,原型的显著性会干扰、限制非常规宾语的浮现和产生;三是附带激活,原型的附带激活确保了看似偏离规约的语言表达式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同时还丰富了非常规动宾构式的语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境中,动词“蹲”发展出了新用法,由不及物动词变为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并产生了新的语义指向。类推机制作用下,“蹲+受事宾语”这一新兴组配关系在网络语境中不断合法化并普及。从深层结构看,“蹲+受事宾语”这一结构经历了“蹲+地点词+V+受事宾语”的连动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受事具有受动性、变化性、渐成性的语义特征。在句中,它可以有句法上的成分,也可以有语用上的成分。宾语是它的基本成分,是无标记的,主语、话题等是它的派生成分,是有标记的。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指向上看,介词"对"的宾语可以作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这种用法是如何产生的学界一直少有人探究。本文系统梳理了殷商甲骨文、西周铜器铭文中"对"的意义和用法,理清了介词"对"产生的源起结构。文章认为,"对"所带的介宾成分可以成为整个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源于西周时期,其结构是"对"参与的同义隐性双动宾连用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其动词是表示态度和心理评价类的,这与介词"对"的动词源起意义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认知语法理论框架内探讨典型受事宾语句及其次类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 ,共性特征说明了把各小类归入同一个范畴的原因 ,而个性特征则说明了各小类在该范畴内的独立地位 ,各不同的典型受事宾语在受事性程度上形成一个等级序列 ,并认为 :典型受事宾语句在语用上是中性的 ,对其形成机制的解释应主要从认知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动词按能不能带宾语以及能带哪类宾语,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类。不及物动词指不能带宾语和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有些动宾短语凝结得很紧,与一个词相当,如“见面”、“握手”等,后面不能带宾语。然而,在一些报刊上,这类不及物动宾短语居然也带  相似文献   

10.
"(V O1) O2"(动宾组合 宾语)结构中,宾语O2的语义类型有10种处所宾语、对象宾语、数量宾语、目的宾语、结果宾语、受事宾语、施事宾语、致使宾语、时间宾语、来源宾语,其中的体词性处所宾语是宾语O2的优势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在认知语法理论框架内探讨典型受事宾语句及其次类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共性特征说明了把各小类归入同一个范畴的原因,而个性特征则说明了各小类在该范畴内的独立地位,各不同的典型受事宾语在受事性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等级序列,并认为:典型受事宾语句在语用上是中性的,对其形成机制的解释应主要从认知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的"动宾+宾"有不同的语义基础。有的"动宾+宾"中的宾语与动词内名词性语素有直接语义联系,有的则与动词语义特征有关。少量"动宾+宾"的动词和宾语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语义联系,但类型和数量都是有限的,且亦有其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特点是重意合、轻形态,以语义为主,非受事宾语就是具体体现。格语法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研究句法结构是从深层语义关系揭示表层句法结构关系,也是以语义为主。可见,汉语和格语法都重语义。故用格语法理论解释汉语非受事宾语与动词间的关系,具有说服力。汉语教学中,格语法适用于非受事宾语。  相似文献   

14.
通过行为链模式对比分析汉、英动宾结构的构建过程,发现汉、英动宾结构存在普遍相似性,除典型动宾结构呈现对称性特征外,英语动宾结构在构建过程中也体现了语义结构的兼容能力,出现代体宾语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了思维的隐喻性与转喻性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认知方式;另一方面,汉、英动宾结构的构建过程也存在明显差异性,行为链模式相逆相异,表现为英语缺少施事宾语,而汉语少见同源宾语等,另外,英语的代体宾语数量远远低于I汉语,说明各民族虽然具有相仿的认知方式,但认知过程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形式动词后带宾语的多角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动词作为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一个小类,其宾语是动词性的,必须是双音节的;语义上通常是表示较庄重、较正式的活动;其受事成分居于句中的位置很独特:由介词引出、放在主语位置上或在另一个动宾短语里。形式动词所带动词宾语的扩展形式是有限的,只有前扩展形式,没有后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16.
英语被动句的生成始于被动化,被动语素改变了及物动词的题元结构,但没有改变其论旨结构,施事角色有显性或隐性句法实现形式;受事题元或提升成为语法主语,或称为原位宾语。管约论把满足格理论看成是受事宾语提升的主要动因,但是无法解释原位宾语现象,同时随着深层和表层结构被淘汰,格的分派观点失去了理论依据。简约论把无解特征赋值看成句法运算的原动力,格理论以格特征赋值得以维持:特征说下,被动语素吸收了v的[+ext arg]特征,剥夺了v的格赋值能力,生成一个包含[-Tr]特征的vdef。基于强最简主义下有关词汇阵列的设想,单及物被动句中,受事宾语提升和原位宾语两种被动句是互补的,与词汇阵列是否包含虚词there有关;受事宾语提升被动句中,单宾受事宾语必须发生强制性提升,双宾被动句中的间接宾语必须强制性提升,给T的Φ-特征和EPP-特征赋值,直接宾语则成为原位宾语。被动化中的受事宾语现象,既是语言内部运算系统满足外部行为系统的要求所致,也是为了制造输出效应、表达特殊语义解读的语言完美性手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动结构式假宾语结构的共同特点入手,指出假宾语是动词表征的一系列动作过程的施动对象,不同于及物动词的显性受事,假宾语与动词不能形成符合语义的常规搭配,而是间接地受到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过程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果发生。而动词本身则是这一完整动作过程的转喻形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结果短语表征的受事变化,也正是这一动作过程影响的结果,这与Langacker动作链的"施事——工具——受事"的过程类似,而动作过程本身可以视为"工具"的隐喻形式,动作过程以动词的转喻形式体现,由此构建出基于认知转喻的动结构式假宾语结构的动作链图示,对英汉语言中的假宾语结构做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汉语和英语中的动宾非常规搭配现象进行了探讨。文中首先依据"常规关系"对两种语言中的非常规宾语进行了划分,并通过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其分为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工具、原因和目的等类别。随后对两种语言中的非常规动宾搭配进行了对比分析,注意到二者在结构和用法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以语料分析为基础,我们还对非常规宾语的限制条件进行了思考,发现能够进入该类搭配的动词都具有事件性的特征,名词都具有表抽象意义的倾向,而且动宾非常规搭配常常是对动词所表示的事件框架中某个方面的凸显。这些发现有助于深化对语言中动宾结构特别是非常规动宾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有(无)+VP"结构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无)+VP”结构是动宾结构,宾语“VP”部分已经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之分,自指的VP表示事物化了的动作,尾为,性质状态等,转指的VP转指与谓词性成分所蕴含的对象有关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  相似文献   

20.
按其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不同,现代汉语宾语可分为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工具宾语、材料宾语、方式宾语、处所宾语、时间宾语、目的宾语、原因宾语、表称宾语、主体宾语、存在宾语、致使宾语、数量宾语、予夺宾语、虚指宾语,这是一个穷尽了所有宾语个体的分类.受事、对象、工具、材料、方式、处所、时间、原因、指使和予夺等宾语的所指事物、事态均被预设存在;结果、目的、主体和存在等宾语虽然不含有个体事物存在预设,但含有类事物存在预设;表称宾语或者含有名称存在预设,或者含有名称所指事物存在预设;数量宾语预设数量词语所指的数量存在;虚指宾语不含存在预设.现代汉语的“宾语”其实是一个原型范畴,非原型宾语是原型宾语通过转喻、隐喻不断扩展的结果.现代汉语宾语成分的预设分析,应从语义、语用、句法等多个维度进行,而从句法成分语义关系的维度进行分析是关键.对宾语预设情况进行穷尽式描写,有助于弄清汉语动-宾结构体的生成机制,有助于找到各类动词与句子预设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