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美 《小学语文》2014,(4):52-55
古典名著经过岁月的洗礼,至今仍熠熠生辉。然而,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却不理想,诸如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甚至有人还产生厌烦情绪。教材中安排了《猴王出世》等多篇名著选段,充分体现了对引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重视。怎样帮助小学生自始至终完整阅读名著?我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例进行阅读实践,形成了“驿站式推进名著阅读”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示范一种阅读方式。我们知道,读书有很多策略、方式,因人而异,但是建构主义认为,生活经验在学习中起很大的作用,整本书阅读也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在阅读、认知的过程中,这些生活经验元素会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与知识的构建,因此生活化路径阅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三国演义》时,从"关公"文化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一、生活中常见的"关公"文化  相似文献   

3.
阅读经典名著,对夯实初中学生文化素养,浸润生命意义重大。如何让经典润泽学生生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以《水浒传》为例,就如何让经典阅读涵养人生、浸润生命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视域下,经典的阅读学习,可从“重构”的角度来组合内容和创设情境。重构学习内容,是指依循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兴趣来建构结构化的学习专题;重构情境,是指还原历史语境和重构当代对话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深入解读经典。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于现代人,更多的是提供了人生智慧而非知识,阅读经典贵在超越工具的性质,达到价值理性,以重构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文学素养,对学生的文学品味与审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古典名著作为文学殿堂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古典名著篇幅较长,多样的人物、曲折的情节、特定的背景、深刻的内涵导致阅读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大学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部分,建设"金课"是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本文探讨如何建设美国儿童文学阅读"金课"。本文以《夏洛的网》为例,依据"金课"的高阶性,创造性,挑战度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评价建设英文阅读教学"金课"。  相似文献   

7.
邢美荣 《天津教育》2024,(2):159-161
<正>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多元思维方式、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综合的促进作用。教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引领具体的阅读方向,提高学生阅读的计划性和投入性。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书籍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兴趣爱好设置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一、抓住书籍脉络,进行阅读引导整本书具有内容丰富、人物众多、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责任。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内容的生命教育,不仅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更流淌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美术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还需要打通学科边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以“寻美《诗经》植物”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例,以《诗经》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融入课程、将美育活动与多学科知识联动,聚焦美术核心素养、关注课程综合活动、变革学科育人方式。  相似文献   

9.
施丽聪 《福建教育》2020,(36):42-44
<正>祝新华教授在《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中提出"功能性阅读"这一理念,即指学生根据特定的任务,选择相关的读物,寻找某些必要的信息,或确定需要进一步阅读的读物,经常采用浏览、略读、跳读等方式进行的阅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六年级第三单元编排了"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单元的学习,正是属于"功能性阅读"。因此,以此理念观照这一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有助于我们把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语文选修"文化经典阅读"模块的教学应当如何实施?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前言中说:"学习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中国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将引领你们走近先贤圣人,领略这些思想家的风采。"换句话来说,应当是了解一种文化思想的来龙去脉,知道这种思想从何处而来,今天在何处,未来去往哪里。以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为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一道中国文化思想的盛宴,在这里,我们可以尽享儒家的"仁爱""礼义",道家的"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的学习变得越来越 重要。而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越来越倡导整本书阅读,通过读整 本书,把握书中的人物特点以及书中所蕴含的内涵。对于一些 经典阅读,学生都可以通过整本书阅读来把握人物以及情节 等。本文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为例,从当前学生的阅读情 况以及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两方面分析和介绍了整本书阅读的 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一篇或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与它的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息息相关。从内涵上看,经典之作或者具有深刻、独到的思想,或者蕴含丰富、深邃的生命体验,或者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或者抒写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美好感情。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经典往往有它别开生面、耐人寻味之处,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别出心裁的艺术追求,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思辨性阅读是以培养思辨思维为目标的一种阅读方式。具体来说,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以达到培养思辨能力、形成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对标思辨思维能力培养,高中语文应该怎样教学?余党绪老师在《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整本书阅读中,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转化性运用,缺一不可。”[1]从原生态阅读到批判性思考,再到转化性运用,形成了一个思辨思维的闭环,也为思辨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几乎完美的阅读教学途径——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14.
<正>4月23日是国际读书日,我对所任教的高二两个文科班120名学生就教材的"名著导读篇目"进行调查,结果如下: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读过原著的人很少,而通过网络阅读和看过影视剧的人居多。这样的情形让人深思。当今的90后、00后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已经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既然学生借助网络媒体阅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那么我们老师就不应一味地扼杀学生的这种喜好,而应该与时俱进,借助新传播手段,努力促进学生的名著阅读。  相似文献   

15.
林凤梅 《天津教育》2022,(32):150-152
<正>阅读使人博学,阅读使人睿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以整本书阅读为导向进行教学引导,充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带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素养。为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施效果,笔者尝试以三遍阅读法为策略进行整本书阅读引领,带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参与中凭借初读、精读、品读三个步骤顺利完成整本书的多次阅读,达成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知识掌握。在教师的积极引领和学生的认真参与中,每一本书的阅读都将为学生带来知识的拓展和精神品质的洗礼,引领学生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获得进步和成长。  相似文献   

16.
评价目标定位不清、评价意识缺失、教学评价内容脱节、评价随意化、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阅读效果。为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需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和评价,以阅读态度、阅读方法等为依据进行评价,围绕读书的重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任务单,关注阅读方法、习惯等,形成有效的评价过程,建构“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学习任务群。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综合提高学生的思辨阅读、多维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关教学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凸显阅读的整体性,找到可行的实施策略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同时师生要加强反思,不断提升阅读与研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语文课程的系统性是系统科学与语文教育学的交叉与渗透,是二者互为补充、重新改组、高度融合的结果,这种深度融合会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经典教育的焦点逐渐从"要不要"转向"如何教",社会对相关的课程研究需求非常迫切。本研究以中学生道家经典教育为例,对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授课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新时期的经典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包含德育、心理、中文、历史、创造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教育尝试。道家经典中的自然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除了重视诵读,也应该结合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法和教学评价观。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名著作为人类思想的精髓和世界文化的精华,更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必要内容,名著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对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把名著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在小学高年级段(5-6年级)的教材中专门设立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每学年推荐2部名著。本文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