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语说"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可我认为"孩子王"孬好也是个"王",当个孩子王有何不好.可要想当好孩子王,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句,当今各种选本的注家一般都解释为"姜氏有什么满足",也就是将"何厌"分析为疑问句中被提前的代词宾语,句式为"(姜氏)何厌+之有".通过考察<左传>全书中"何…之…"诸多用例,我们认为,此句式中,被提前的宾语只是"厌",而"何"则是被作为副词"哪里"来使用的,并不是前置宾语的一部分.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程式应该是"(姜氏)何+厌之有",也就是说,"厌之有"才是宾语前置的动宾结构,可以翻译为"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9,(4):77-80
《启颜录·嘲诮》"酒肆"条"酒,向他篱头,四脚距地尾独速"中的"酒"是个谐音词,兼表"酒"和"狗"双重含义;"此嘲最是无豆"之"豆"也是个谐音词,兼表"窦""逗""豆"三层含义:"无豆"一是指狗在篱笆旁四脚蹬地尾巴摇动是因为"无窦"可入;二是众人评价此则嘲语最是"无逗(即不逗趣)";三是用"无豆"关联"我若有豆,即归舍作酱,何因此间饮酢来"以讽刺酒酸。  相似文献   

5.
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些成语,若按字面意义去理解,则会跟它的实际意义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如:不赞一词,若把它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扬的话",则跟它的正确意义"指文章写得好,不能再加一词一句"(赞:改动)(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大相径庭了。又如:危言危行,它的正确含义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端正,正直)(语出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特点令中学生视古文为陌路,令教师视文言为畏途。要想从这令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要避开种种繁冗分析,转变教学思路,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7.
有人把李善注阮籍《咏怀诗》语误为颜延之注者。《诗品》称颜延之注阮籍《咏怀诗》"怯言其志","怯言",或指颜延之怕说错及有所穿凿而不言,或指颜延之身处易代之际不敢言不愿言。沈约之注则借释典故说出阮诗之"意"。把阮籍诗作与时事附会起来讲,始作俑者是注《文选》之"五臣"。阮籍当年事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作诗,我们亦当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来解诗。  相似文献   

8.
<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理论家们如是为文学定义。中学生的作文虽然不全为文学,但是也都必须凭借语言来传情达意,因而也当讲点这方面的艺术。南北朝时期辞赋家庾信论及诗文的语言时有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意谓文章的语言倘若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流传久远。所以,历代的大手笔们无不善于从语林撷英来为他们的作品涂抹瑰丽的文采。中学生的作文又何独不然呢?文采既是指文句华  相似文献   

9.
<正>花有"花语","草语"也有,如"含羞草:易动的心"等,但不多见,形象演绎"草语"的文章则更少。《人间草绿》运用"四招"为读者解密"草语",令读者大开眼界,也为中学生写作借物抒情类散文提供了创新立意的范例。【名家示范】人间草绿王本道节令蹒跚的步履中,已透露出春的气息。"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几天到寓所附近一处小巧的公园散步,迈进园门就立刻感到假山向阳坡上有了恍惚的绿意,走近之后  相似文献   

10.
诗意地生活     
生活如诗,从古到今,浪漫情怀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面对生活,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乐在其中;苏东坡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屈原低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意地生活,把自己也变成诗,这样的情怀如同一颗种子,一直埋藏在很多人的心中,当微风徐徐吹来,  相似文献   

11.
在《鸿门宴》中,刘邦的部下樊哙得知宴会上气氛紧张,为保卫刘邦而闯营。项羽面对樊哙英勇且凌然不可欺的气势,感到十分惊愕。在张良介绍完樊哙的身份后,"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对于"斗",教材没有单独注释,但对"斗卮"的注释为"大酒杯"。很明显,"斗"在这里就是"大"的意思。但仔细考究古代文献典籍和平常用语,"斗"主要表"小"的意思,和"大"似乎联系不大。如"斗帐",就是小帐;"斗食",是指古代俸禄微薄的小官;"斗室",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2.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当某人接受任务时,往往会说"我试试看",很少有人自信地拍胸脯说"没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与中国人的谦虚这一传统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试试看"并不等于成功在握,而不试则根本谈不上成功。记得初一我当班长时,我对老师说:"我试试看。"其实我有能力胜任,可是我不能说。没问题",因为下面还有五十多双眼睛盯着我呢!而我一直相信那句话:当你用坦荡的心做一件事时,别人却以为你在出风头。这不是至理名言,也非出自名家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与生活     
我很喜欢作文,我尤其喜欢写一些发生在我身边的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小事。 这些小事有的能激起我的愤愤不平,有的出乎意料的结局竟使我啼笑皆非,有的却又令我高兴异常,有的则使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这些事情在我看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无限的趣味。于是,我就忍不住提起笔来,用笔来抒发我心中的情感。由于这些事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何愁腹中无物、笔下无词?写这些事虽不能说是下笔时已经胸有成竹,也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4.
梁咏琪由于是艺人,所以她身边任何事都受到注目。近日她的母亲便被某周刊跟踪及报道她与一名摄影师的忘年恋,更说该男人因为花心另结识女友,令梁咏琪的母亲两次要以绝食来威胁。对于这则报导,梁咏琪也知道,她笑言与母亲看后只觉得无卿,没有什么回应,而母亲没有为此事而觉恼火。但她仍有感而发说:“因为我是艺人而令我身边的人受到骚扰,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15.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气象为之一新。其中,最能令老百姓感受到换届变化的,当属改进作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到打击"车轮上的铺张",一场反对公款浪费的战役全面打响。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行勤俭、反浪费早已成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修身齐家,则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针一线恒念物力维艰"的教诲;治国平天下,则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规劝。翻开历史,不少君主曾经推行节俭,却最终陷入俭始奢终的周期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引入"意境"来探讨元曲之美,并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来概括元剧之文章"有意境"的特征.其中"述事则如其口出"一句常常被错误引用成"述事则如出其口"或者"述事则如其出口",所以容易对王国维的"戏曲意境"说错误地阐释."述事则如其口出"的引入是王国维"戏曲意境"同"诗词意境"不同的关键.实际上,王国维在"戏曲意境"说中引入"述事"多受尼采悲剧理论的影响,里面贯穿的是尼采的酒神、日神精神,而元杂剧也正是以这种悲剧精神为源动力,以"意兴所至"为创作法则,才得以构建"有意境"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一(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注:曾,并.(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以上三句中均有"曾",课文只注了一处,是否可以说,三处均当"并"讲呢?其实不然.在句(1)勉强可通,于句(2)就有问题,于句(3)则不通.吕叔湘《开明文言读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的"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理论对史书与小说的区分作了深入探讨。"以文运事"之"事"以历史事实为主,"事为文之料",创作主体不能随意发挥,但金圣叹并不排斥创作主体之主观作用,而是强调主体的"运",赞赏司马迁在《史记》之"文"中的主导地位。"因文生事"之"事"则以虚构为主,"事"为"文"所生发,创作者应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金圣叹之"因文生事"以解析《水浒传》的内在文脉之发展为旨归,不拘泥于事情之真假,而注意事在文中的功能和作用。要之,从实有之事到文生之事,小说与史书的分野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讷于言",即君子言无所苟之谓,其义当为"谨慎""慎重",而历来之"迟顿"则是表象的反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当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映的是孔子德政学说的精神;"赐不受命"之"命",既非天命,又非官命,乃为教命,即师命;"游于艺",指优游于道之外的一切才艺,与为本、为体的道相比,则为末、为用,皆属形而下之"鄙事";"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肯定子贡有自知之明,故判之曰"弗如也",又以"吾与女弗如也",慰勉子贡。  相似文献   

20.
一、"感"而"悟"其情 (感情 )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这种"情"和"意",正是形成作品的重要元素,因为所谓作品"无非是美学感情和道德感情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作家管桦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曾提出了"情动而辞发"、"情者,文之经也"的说法。因此,当生活中某一物某一事触动了你的情感,使你心潮难平后,你将之整理成篇时,说不定它也会触动他人的情感。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抒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于是,千百年来,人们便常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告慰远方的亲人。再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