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望以科举考试为代表的中国考试文化,对了解我国社会追求考试公平的历史动因、反思我国现行的语言测试实践、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大有裨益。我国封建社会文官选拔体系彰显的公平理念在取士标准、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及录取原则4个方面均有体现,对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语言测试实践而言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应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完善我国的语言测试实践:1)结合实际需求,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依据考试目的确定考试内容,考试构念优先,兼顾测试方法;3)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保证程序公平;4)合理使用考试结果,力求决策公平。  相似文献   

2.
国家教育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欧美等国十分重视对教育考试质量与公平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教育考试标准,这是教育考试公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选取了美国心理协会、教育研究会、全美教育测量协会联合制定的标准,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制定的标准,欧洲测试协会制定的两个标准,欧洲国际语言测试协会制定的两个标准,共计6个国际教育考试标准。通过编码研究,发现它们共同呈现出的国际特点为:一是突出基于证据的考试测量决策与操作;二是强调对考试分数的有效解释;三是公平与质量是共识性最高的价值取向;四是考试标准不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除了特点以外,研究还总结了国际教育考试标准呈现出的趋势:一是考试质量与公平标准多由测试协会主导制定;二是兼顾测试公平性原则和测试行为准则;三是所有考试利益相关者承担维护的协作责任。教育考试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特点与趋势为制定我国考试质量与公平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从而保障考试的公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医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在适用对象、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异同点表明,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应当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制定能力培养标准;完善大纲能力考查要求,探索构建三维"立体式"能力考查体系;改革考试内容,加强综合素质考查;探索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维护考试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4.
目前,不论从考试内容、形式,还是从信息反馈、管理等方面,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为了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必须要具有科学的考试观、合理的考试内容、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5.
考试文化是对考试活动的理性认识,它包括考试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媒介载体等构成要素,发挥文化整体的功能。运用文化学理论,阐释考试文化的内涵、类型、特征和教育影响,可为当今基础教育考试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实施“双减”政策,需要构建良好的考试文化,以科学理性、公平公正、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转变考试观念,淡化竞争,重视反馈;变革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改进考试功能;选择适宜的考试内容,提升考试质量;科学规范校外培训项目,保障学生的教育公平和学习权益。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师资格普瑞克西斯考试系列实施近二十年来,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本文从理论基础、考试内容、组织与实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我国应建立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设置专业的考试机构、丰富考试内容和完善评价体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教育推动,考试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之一,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服务于教育评价改革。考试内容改革从考试起点出发,目标是让考生做有意义的事情;考试评价改革是从考试功能出发,目标是让考生所做事情的结果得到科学、准确的阐释,并使这些结果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考试评价工作通常包括评价考试、评价考生、评价教育教学3个主要方向,从与考试相关的直接、间接数据出发,以评价结果反馈促进考试质量的提升,促进考生个性化发展,促进教育教学精准改进。为推进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路径是:一要强化科技赋能数字化考试评价,二要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三要创新考试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四要提升多元评价主体和社会公众的评价素养。  相似文献   

8.
考试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与保障。考试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试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鉴国外考试方式的先进做法,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与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考试舞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公民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要求,为社会所不容.从社会环境及观念、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考试方式及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因素、考生的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动因,推出了通过抓教风,带学风,促考风;积极推进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重视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观等措施,控制舞弊现象的产生,并践行了部分理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为保证进入国内高校攻读专业学位的留学生的素质,在语言上把好第一道关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德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DSH)作为较成熟的语言测试,在考试对象、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等方面,均有值得我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中国的新HSK应该优化评价标准,分学科性质进行考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方便国外留学生,又能保证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重视考试的社会。中国过去是一个科举社会,为了防止人情和关系的泛滥,现在和将来还须以考试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阀,因此现代中国还在日益走向一个考试社会。虽然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内容如今已被历史所抛弃,但其制度设计所体现的才学本位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显示出它的无尽生命力。考试是社会生活中减少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过度追求公平也有其严重的弊病,这是当今考试改革应当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国家考试立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作为中国古代产生发展而来的一种甄别、选拔人才的机制,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正是由于考试的重要性,造成了在考试领域的诸多问题。因此,国家考试立法正当时需。其作用一是可以维护考生权益,二是可以有效克服考试管理工作中的混乱与低效,三是有利于国家控制考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科举考试开始于隋唐,经过宋、元、明的发展,到清代已基本定型。其中,进士科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在认真研读有关进士科考试的大量历史古籍的基础上,详细透析了进士科的各级考试,旨在提高人们对人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考试文化是指将考试作为甄别个体差异的主要方式及围绕考试活动而产生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约等要素的复合文化体系。从历史的视角审视科举考试文化,其发展轨迹呈现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公平性的特征。科举考试文化对当今考试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立足社会发展大局、构筑中国特色的考试核心价值观、推动分类分级考试实施、育才与选才相结合、强化考试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考试文化是指因考试而形成和衍生的文化,或者说是与考试相关的文化,考试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考试观念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考试改变命运三个观念。考试制度文化具有严密、刚性的特征。考试礼仪、考试崇拜或考试信仰、考试习俗等,则是从考试习俗文化方面,使得考试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考试机构文化体现了考试机构的精神面貌、价值标准和文化素质,影响着考试机构的效能和形象。考试价值观最核心的部分可以概括为“至公至正,明远明察”。  相似文献   

16.
考试和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活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二者既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考试的自身特点以及考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决定考试能推动教育发展。科举制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而高考促进了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所以,要改革和完善现代考试制度,更好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在线考试的优势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提出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及技术保障,加强考风考纪教育等策略;从教师层面提出了采取多元评价,改变试卷构成及发放设置,做好考前指导等策略,以期推动学校在线考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学业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与人才评价制度,具有测评、反馈、激励、管理等多种功能,对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目前由于对高校学业考试的概念、性质认识不清以及功能异化等原因导致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在厘清高校学业考试概念、辨明其性质的基础上,从考试功能的视角具体分析了我国高校学业考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考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考试不但促进社会流动,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考试社会中,国家考试政策、考试信息的发布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于是考试知情权便应运而生。考试知情权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考试知情权的涵义;考生行使考试知情权的价值;考生行使考试知情权的现实冲突;制定一部保障考生考试知情权的《考试信息公开法》;对制定我国《考试信息公开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三风”建设的角度入手,再议考试作用、考试方法和考试管理等常规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考试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