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为例,分析其对自然的理解:家之存在、审美寄托,以及对生命的体悟:人生状态与轮回观念的阐释、苦难意义与命运公道的追问、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死亡意义的肯定。对"自然"与"生命"的自觉关照使文本同时具有"诗性"与"哲理性",可补充论证史铁生散文的美学意义及其经典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其本质是"还原文本",而且这种还原要"原汁原味",绝不允许"误解文本",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镜式反映"。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求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残疾是史铁生小说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他将残疾比喻为一种局限,并将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指向文革。作者内心荒凉的碎片化作絮絮叨叨的残疾书写。"残疾"在史铁生文本中充满隐喻意味,通过不断地书写以探寻个体精神上的解脱。史铁生为"残疾"开出了治疗之方,并试图建构残疾人世界是由爱和宽容构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将生命当作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残疾超越。  相似文献   

4.
<正>[设计意图]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其中有三篇现当代散文名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在学生学过的基础上,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中寻找语言文字运用和文本建构的规律,建构文本图式;通过读懂文本中的“树”,进而发现自然界中的“树”,最后建构生命中的“树”,让学生在自然情怀的激荡中写出寄托在“树”上的生命咏唱。  相似文献   

5.
学生通过预习中的“我与地坛”写作练习,先唤醒对地坛已有的自我体验,再从自身已有的观察和感悟出发,探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情景关系”。对话文本时,学生见作者所见,听作者所听,感作者所感,深入字里行间,细品散文语言,在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探寻文本蕴含的深意和哲思,切实体会史铁生与地坛的“和谐共生”,深切共鸣史铁生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打破与史铁生因生命体验不同而产生的隔膜,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是静态的文字。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和文本的对话使静态的文字灵动起来。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情达意的。史铁生  相似文献   

7.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之径。然而,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文本细读的"还原法"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即将文本表达和现实原生的差异作为矛盾分析的出发点,通过艺术形象的"还原"和情感逻辑的"还原",在比较的视野中解读文本深层意蕴。文本细读"还原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最有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周国平语),史铁生用睿智之笔通过写作传达自己的思想。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无疑是解读史铁生思想的重要文本。《务虚笔记》中永恒的哲思,构成了史铁生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要了解史铁生,领悟史铁生的思想,首先就必须诠释《务虚笔记》的永恒哲思。  相似文献   

9.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10.
牧式教学以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倡以学生的体验为基准,加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注重实践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文本式"到"生活式"的转变,要从"代庖式"到"对话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学会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生活对话,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叙事类文本具有注重情节发展过程的描述,注重人物形象的勾画,作者的表达又往往具有时代性、时效性、情境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词句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获得文字背后的独特意蕴,还原文本作者的写作用意;还原文本内容的安排意蕴;还原特定词汇的表达张力;还原留白语境的预留意味,从而感悟语言的运用之理。在比较语言运用中,体悟遣词造句之妙;在比较同类表达中,感受运笔之妙;在比较结构布局中,感受谋篇之妙,从而品味语言的运用之法。最后通过仿写:仿其路,培养"篇感";仿其言,积淀"语感";仿其法,收获"通感";仿其理,唤醒"灵感",抵达语言的运用之道。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写作之夜”体现了他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关注内部世界的的转变。“写作之夜”源于史铁生对时间的独特把握,他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痛苦,因而突破自然时间的限制,进入到意识时间之中。意识时间才是史铁生的真正时间,它总被自然时间所遮蔽。“写作之夜”正是意识时间的文学还原。  相似文献   

13.
教师对教材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要素展开深入研究,确认鉴赏阅读起点,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提示,可以有效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和情绪。本文以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为例,探讨从情感角度作阅读指导的路径,引导学生深度解析文本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阅读情感与作者文本情感达成共鸣,取得深度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的就是关注课标与教材落实之需:让学生学"标"所需,学我所需,学中有乐;让教师教"标"所需,教生所需,教中有乐。师生一起走进文本、共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和老师对话。这样的主题式教学,则能很好地让师生都在阅读中寻找到所需,在质疑中有获,在交流中学法,在拓展中体验快乐。  相似文献   

15.
韩莎莎 《山东教育》2012,(14):41-42
所谓图形建模,就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等数学知识还原、分解,实现文本和图形有效结合,以图形建"模型",用学生之所长解学生之所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初中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尝试着引领学生运用图形  相似文献   

16.
专题阅读是革除阅读浅表化、机械化、散乱化弊病的实践路径,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它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审美专题阅读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展开三个层级的阅读活动:比较阅读:重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构;批判阅读:挖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延展阅读:拓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朱红梅 《考试周刊》2015,(19):47-48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初中阅读教学主导文类体系中最重要体系之一,由于散文"形散"的特点,导致学生在散文阅读时,往往理不清头绪,抓不住要领,难以精准把握作者笔下写作对象特点,难以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等,削弱了散文文体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中的效应。引入还原思维,旨在通过寻根溯源的方式,将散文文本还原到其原初系统中,还原到原初状态,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能够透过形式之"散",在还原散文之"神",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解读散文,探骊得珠,从而掌握散文阅读学习的一般方法,并从散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