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范农爱对鲁迅的称呼《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这是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回忆文”(《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文中的人物,人事关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文中写范爱农对作者的称呼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文中写道:“直到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2.
【名师指津】 “人物评传”是一种叙议结合,从人物经历、性格、思想、品质的某—点生发开来,进而联想、类比,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教训的文体。人物评传在内容上包括两部分:传与评。所谓“传”,即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所谓“评”,即运用议论的方式对^物进行评价,借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选录的《哥白尼》,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肺腑的人物评传。人物评传是“传”与“评”的结合,“传”是“评”的基础,“评”是“传”的升华。本文作者用以事实为依据,在叙述中进行客观评价的写法,介绍了哥白尼一生中最光辉的一面———创立地动学说的伟绩,高度评价了他在天文学方面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阐明了哥白尼的学说在科学史上引起的革命和对人类思想的重大影响,突出赞扬了哥白尼的科学精神和为人类思想解放、科学进步所作出的划时代贡献。学习中,我们以把握“传”与“评”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中写到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即1910年在熟人的客座上和范爱农重逢时写道: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这里写范爱农称作者鲁迅为“鲁迅”系鲁迅的疏忽。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写文章署名“鲁迅”始于1918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范爱农》中说:“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从课文注释看,鲁迅怀疑他可能是自杀。在高中课本“自读提示”里,说他“酒醉落水而死”,显然看作是“失足”。我认为“自杀”与“失足”之说都是不足据的。1988年9期《名人传记》登了张士瑛《范爱农之死》一文。读了此文,疑窦顿开,原来范君既非失足也非自杀,而是遭人暗算,属于他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收入《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琐记》《范爱农》等篇目一样,似乎可以归入写人的记叙文一类的。写人的记叙文有多种写法:一种是开门见山地把人物点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还有一种是先写一件事情,把要写的人物带出来,如《范爱农》;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先写一些看似无关的事,在读者等得心急的时候,才把主要人物引出来,藤野先生的出场,用的就是这种写法。本文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收入《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琐记》《范爱农》等篇目一样,似乎可以归入写人的记叙文一类的。写人的记叙文有多种写法:一种是开门见山地把人物点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还有一种是先写一件事情,把要写的人物带出来,如《范爱农》;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先写一些看似无关的事,在读者等得心急的时候,才把主要人物引出来,藤野先生的出场,用的就是这种写法。本文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是文学再现生活的必要手段。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许多精妙的细节描写,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社会的风土人情、时代的风云变幻。高中第五册《范爱农》一文中“喝酒”的细节,就是一个范例。课文中六次提到范爱农“喝酒”的事。第一次是鲁迅与范爱农从日本回国后第一次见面。其时是辛亥革命前一年的春末。范爱农是一九○八年回国的。当时,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将巨额赔款摊到各省,大小官员又乘机敲榨勒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上水、旱、霜灾,以致民不聊生,哀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范爱农》一文中,对范爱农与“酒”的关系作了多处点染。作者对范爱农喝酒与否这一富有特征生活细节的着力描绘,颇具匠心,堪称妙笔,因为有关“酒”的典型题材的开掘,不仅突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且使文章显得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10.
范爱农遇难后,他的挚友鲁迅先生为此写了《范爱农》一文,表示了沉痛的悼念。文章里有这样的话:“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是还是自杀。”“我疑心他是自杀。”范爱农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范爱农的女儿、现年七十四岁的范莲子在接受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访问时说:她父亲是被人谋害的。范莲子说,她父亲从小就爱游泳,水性很好。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文 ,共计 2 30 0余字。指导学生自读此文 ,要有明确的指导提要 ,以便使学生在有限的4 5分钟内有读、有想、有议、有得。在这篇课文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了《鲁迅自传》和《哥白尼》,从中了解了传记文体的自传和人物评传。本文也属人物评传 ,关于这一点 ,学生阅读感知课文后 ,教师稍加提示或点拨即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 ,教师要在文章取材及语言特点上精心设计思考题 ,给学生阅读以指导。同时 ,要在导语中“瞻前”又“顾后”,使之起到衔接知识、自然导课、提出问题、明确学习要求之作用。【导语】学习前面一篇课文 ,我…  相似文献   

12.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传文。要读懂读透这篇传文的思想内容,真正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品行,就必须在这篇传文的“不”字上下功夫。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不’字为一篇眼目。”(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细读课文发现文中共运用了九个“不”字,从思想品行、兴趣爱好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回忆散文《范爱农》已被选作中学教材,鲁迅和范爱农“通电之争”的问题自然要提出来加以考察和辨析。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谈到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害,在日本的绍兴籍学生开同乡会的情况时说:  相似文献   

14.
一、反复阅读,领会课文思想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讲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去细心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例如,阅读《孔乙己》,就要明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是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反复阅读,从课文选材中得到启示 有些课文,即使写同类人的,选材也各具特色。如同是写老师,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则是抓住人物的言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以主要人物的话语、姓名为题,有的以时间、地点为题,有的以成语为题,不一而足。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课文中心。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问:“从课题就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写鲁迅先生。)再问:“同时还能知道什么呢?”(鲁迅是我的伯父。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指出这些问题,就确定了思考的范围。接着进一步问:“以前我们学过《刘胡兰》,那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刘胡兰忠  相似文献   

16.
本组教材含《倔强的小红军》、《西门豹》两篇精读课文,《登山》、《猎人海力布》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四篇课文平白通俗、浅显易懂,皆为写人记事的文章,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国度各不相同,但都有美好的心灵和令人钦佩的品质。学习本组课文,要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学习方法贯穿始末,注意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从细微处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本组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激发读书…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有些取材于绍兴的作品,在描写人物的衣着时,常常写到“毡帽”。例如,《故乡》中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阿Q正传》中,阿Q的毡帽则被地保拿去作“抵押”……  相似文献   

18.
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就让听者感受到于老师训练扎实的教学风格。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教师一笔一画板书,学生跟着写),注意:“鲁”字当中这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教师巡视,表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法指导设计江西吉安地区教研室刘武德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文章末句既统帅全文,又照应全文。课文中写的四件事是由第一节中关键词“爱戴”引发出来。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说:“……《水浒》、《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由读者看出人来的。”(《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一)》)。《智取生辰纲》就是这样精采的地方。在这个片断里,充满了戏剧性的对话,人物的语言既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独特性格,又突出地体现了人物间的斗争和冲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的对话又时时受着“智取”的特殊性的制约。整个片断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犹如一出精采的话剧。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片断的人物对话艺术,对于学习和研究《水浒》的语言艺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