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金银岛》是罗伯特·史蒂文森流传甚广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出色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文章借助叙事学视角研究的方法,从吉姆少年叙述、吉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双重视角、大夫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与视角越界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叙事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金银岛》是罗伯特·史蒂文森流传甚广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出色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文章借助叙事学视角研究的方法,从吉姆少年叙述、吉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双重视角、大夫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与视角越界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叙事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关于叙事学的著作,都要把叙述角度作为一个重点论题。过去,习惯于把小说的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则是分为零聚焦、外聚焦和内聚焦。热奈特修正的根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区分“谁说”和“谁看”,更准确地说,是区分“谁说”和“谁感知”。  相似文献   

5.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沉没之鱼》中对陈璧璧和朱玛琳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以往小说中的华裔形象。从叙述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角度对其展开研究,有助于了解小说中的华裔形象,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构建华裔美好形象的意图。  相似文献   

7.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叙述视角的成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鲁迅小说《呐喊》、《傍徨》中有五种叙述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和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及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因而《呐喊》、《傍徨》比之古典小说更利于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具有与古典小说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质。从叙述视角角度来看,《呐喊》、《傍徨》的风格特征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深沉幽默”外,还应加上“进发”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三点前提性认识--关于确立小说中人物"他"的叙述者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小说中以人物“他”的眼光叙述的作品逐渐增多,但由于受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习惯影响,人们对这个新出现的叙述者“他”不予认可,往往以文本中个别的视角越界和叙述话语不符叙述者身份来否定“他”的叙述者地位。但是我们若把“他”的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叙述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些否定理由并不能成立。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使“他”的叙述者地位得以认可的三点前提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叙述视角的讨论是20世纪小说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明显带有视角探索的倾向.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从客观式的叙述视角、视角越界两方面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并上升至哲学现象学的角度,挖掘其小说内在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谢丽 《英语辅导》2014,(4):202-204
《劝导》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该小说继承了作家的一贯风格,典雅精致,深受世人的喜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叙述视角转换的手法--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小说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巧妙的视角转换有利于塑造人物、制造悬念、展开情节,加深故事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具审美特色和阅读情趣,体现了作家对人情世故的多维思考。  相似文献   

12.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此文从叙述学的角度,对这个充满了魅力的长篇小说进行技术性的分析。每一个有特色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叶广芩的长篇家族小说《采桑子》在叙述话语方面,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叙述视角的越界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呼兰河传》的叙述视角是复杂的,全文有过多次叙述角度的转换。总体上说,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向第一人称限制视角转换;个别章节还短暂出现过视角越界,即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向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越权侵入;同时还有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双重叠加。  相似文献   

16.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温情故事,也是一篇宏大主题下的精致文本。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着重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话语,叙述视角和叙述节奏三个方面的突破,来证实《百合花》中“我”的情感历险。  相似文献   

17.
参考金圣叹等人的评点和西方事学理论,可以对《水浒传》的叙事角度进行如下的分析:在叙述声音方面,《水浒传》充分发挥了全知视角模式的特点,利用全知全能的叙述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从多方面进行了评论,具有预告故事内容,提供背景知识和必要信息、深化主题、注明事情原委、解释人物动机等作用。在具体运用全知视角时,《水浒传》主要透视了主要人物和正面人物的内心,为了弥补全知视角损害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弊病,叙述有意识地采用了临时变换为人物有限视角的方法。此外,还采用了故意“隐瞒”人物身份和必要事件的方法,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苏联小说叙述角度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从苏联当代中短篇小说叙述视角的变化 ,可以看出当代苏联文学发展中的局部突破与整体发展的轨迹。而作家要想写好一部作品 ,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好叙述的视角 ,也就是如何选择观察现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康拉德因其作品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的特征而被认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文章试图从叙述模式、叙述视角、人物塑造和创作理念四个方面分析康拉德小说《诺斯托罗莫》所体现出的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