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09,(38):86-86
染发梳子 把染发颜色导人梳子内,这把梳子的电子系统就会把颜色自动地调整好。只要均匀地梳头,就能均匀地把染发剂涂抹到头发上。这把染发梳子的售价为19.98美元,约合人民币136元。  相似文献   

2.
健康新知     
头发为何变得灰白?“干细胞重造”方法可能在未来的染发方法中代替着色剂。《科学》杂志网络版刊登的一项研究暗示了这个前景。几年前,科学家们在毛囊中发现了形成黑素细胞的干细胞。黑素细胞形成后,迁移到毛囊底部,在此处为组成毛发的角质细胞赋予具有个人特征的毛发颜色。为了弄清该过程在老年阶段不起作用的原因,哈佛医学院的分子肿瘤学家们利用了因基因突变而使毛色迅速变灰白的小鼠。他们发现,干细胞逐渐消失,本该赋予毛发色彩的部位得不到黑素细胞,毛发因此变得灰白。研究小组研究了正常的老年小鼠,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在对人类的…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一次和琼瑶谈话,竟也是六年以前的事了。2009年夏天我去台北看病,住在仁爱路的福华饭店,黄昏时分,心想应该到她休息的时候了,找出她的电话,我就拨了过去。"嗨,琼瑶,是我,玲达。""玲达,是你!回来啦。"听得出她的声音有快乐,有笑意。"是呀,你怎么样,最近?"我很兴奋。"啊,我正在想我这个头发要不要去染呢?花花的,白白的了。"她认真地商议。"什么,你的头发也白了?"这个可能吗?那位梳着光溜溜的长发,嫩黄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形容词?因为事物的状态千差万别,需要大量的词汇来形容它们.世界太丰富了.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的道理,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所以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主持人.人活在这世界上被人记住的,常常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要是所有地方都和别人一样,那"你"还以什么资本被称为"你"呢.  相似文献   

5.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6,(33):92-92
何洁出专辑《发光体》何洁发片了。音乐好不好先不去管它,人真是漂亮了不少。所以说人靠衣装,艺人靠包装。光是发型,由王菲的御用发型师Elaine打理,漂了2次,染了5次,烫了10次!头发可能是受点罪,但那也值得啊。再加上瘦身成功,一年没见她的记者纷纷感慨,何洁出落了。基弗·萨瑟兰获艾美奖最佳男主角基弗·萨瑟兰拿下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了!《24小时》为他带来的好运真是如滔滔江水:先是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现在又是艾美奖,还有片酬最高的电视演员的地位——后3季总片酬高达4000万美元!现年40岁的基弗·萨瑟兰终于饱尝成功的滋味,当人们说起…  相似文献   

6.
黄学建 《现代传播》2007,(5):133-134
一档日播的法制栏目要"吸引眼球"、赢得较高的收视率,一般来说,不会多么困难,何况《经济与法》位于央视二套的晚间黄金时段,问题是:用什么颜色来吸引观众,可以包括红色、黑色、粉色吗?或者说,开发案例特有的元素:暴力、色情或者人性的阴暗面吗?笔者以为,评价法制节目的收视率,关键看它是否"绿色(环保、健康)"、是否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虎年说虎     
俗话说谈虎色变,九八是农历虎年,说几句它的闲话,可能不会触怒了这位兽中之王吧?所以请诸位不必"变色".  相似文献   

8.
"20年内报业不会受到致命性的影响" 中国记者:在新媒体的竞争下,您如何看待报业的未来? 梅宁华(北京日报社社长):在20年的时间里我看不到传统媒体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中国的报纸发展比较晚,都市报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经济又在持续高速发展,所以现在即使有新媒体的冲击和分割,但20年内报业不会受到致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最近到基层采访时,许多通讯员朋友大概看我头发白、年纪大,料想经验丰富,有不少写稿的绝招,所以总喜欢向我问同样的问题:新闻报道如何写深?……  相似文献   

10.
李惠君 《出版广角》2011,(11):42-44
我曾这么思想:如果把这种标题变成一篇短篇小说,我会不会比较好入手书写?带着玩心,我把题目变成"亲爱的,我们一起把阅读变好玩"。或许因为我并非出版人,或许我正在"大隐"中,所以我想从逆向思维出发来聊聊现  相似文献   

11.
此次调查所提问题如下: 1.你认为一个采访灾难事件的记者,应该做哪些心理准备?具备哪些素质? 2.你认为你和你的同行身上有哪些"英雄品质"和优秀素质值得肯定和颂扬? 3.常采访痛苦场面,常接触悲惨的人和事,这会不会对你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一般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4.作为较多报道灾难事件的记者,一定经历了比一般记者更多的灾难场面,身在其中,你怎样看待竞争中的一些同仁为完成任务而不顾当事人感受,残酷"挖新闻"这类情况(诸如儿子遇难,家里人担心已近耄耋的长辈不能承受打击而竭力隐瞒,但记者为了抓拍"精彩"照片而故意将噩耗告诉老人)?  相似文献   

12.
闲话邮史     
信封溯源 寄信用信封,其直接目的是保守秘密.为此,古希腊奴隶主曾剃光奴隶的头发,把"信"写在头皮上,待奴隶头发长长后,再将"信"遣往收件人.当对方剃去奴隶的头发,便可知道"信"的内容.在纸发明以前,人类使用的就是这类奇特的"信封".  相似文献   

13.
钦林威 《青年记者》2007,(17):40-40
从"香蕉致癌"到"纸馅包子",频频的虚假新闻报道,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羞耻,更多的是思维上的冲击,虚假新闻报道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单一事件的多重视角,是否有我们的思维误区和市场方向偏离?  相似文献   

14.
接到点评或者说鼓捣"老坛酸菜面"这个活之后有点难为。作为一个长期在营销战线的一员老将,堆砌一些溢美之词,为一个品牌说一些不疼不痒的恭维话是容易的,尤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品牌和卓有成效业绩说好话,不会闪着舌头,也不会遭致诟病,要么几笔玄虚又看上去专业的文字交差,似乎也说的过去。我们看到过太多的这样的专稿。但,这不是我的风格。于是利用二个周末去卖场就"老坛酸菜面"做了一次近距离的市调。1.知道"老坛酸菜面"吗?2.知道是哪儿产的吗?3.知道谁代言的吗?调查结果印证了"老坛酸菜面"的广告传播价值但也有新发现。在问及你为什么喜欢这款面时,答案便有以下:  相似文献   

15.
财经类图片难出好照片.这是个难题,难在哪里?如何突破?如何打开新的思路?运用何种表达方式?通过梳理财经类图片的现状,或可从中谋求突破.作为知名财经媒体,<华尔街日报>百年间坚持"让报道比颜色更出彩":始终采用传统的黑白灰格调.但从2002年4月起,开始采用彩色照片、漫画和图表,结束了"黑白"历史,添加了更多色彩及图片元素,头版图片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教育界的外行人士触摸和点评高校历史与现实,恐怕单靠勇气是做不到的.所以,接到新闻记者范杰给我"布置"的写序任务时,心里就有点好奇. 的确,关于高校的发展史,专家学者的鸿篇巨制不少.范杰会不会简单地将材料东拼西凑了事?细读完《中国高校百年记忆》后,疑团解开了.范杰不只是触摸未曾从业过的领域,而且还深入下去将有新意的亮点聚集并呈现出来,这就避开了平庸.  相似文献   

17.
让座     
我们的小单位里,只有一人开车上班。一位退休反聘的老先生,满头华发,也是乘公交车的。老先生是个爱美的人,对青春时的酒量和黑发恋恋不合,但现实是:在餐桌上,他只能喝白水就降压药;到理发店,他更多的是染发而不是剪发。老先生把头发染黑,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公共汽车上等人让座的权力。老先生说,年轻人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不知道我算不算哈韩,因为从外表来看,我没有把头发染黄,也没有一件肥大、宽松的衣服。 我也闹不清韩国歌星的名字和他们热卖的唱片。脑海里最热门的韩国偶像,还停留在安在旭、金喜善那个时代,但据说现在的小年轻早已不哈他们了,所以,再怎么努力,我也不能光荣地排到哈韩的队伍里  相似文献   

19.
沈颖 《传媒》2013,(5):23-25
提起"漂"和"宅"这两个词,或许大家会立刻想到"北漂""宅男宅女"这样的字眼,"漂"与"宅",一动一静,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两者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状态。然而本文所要谈论的"漂"与"宅"的概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物理状态,而将延伸及精神状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漂"中"宅"抑或"宅"中"漂"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漂"在路上的人们乐此不疲地"宅"在网络世界中,而大门不出的宅男宅女也欣然自在地"漂"游在浩瀚的网络世  相似文献   

20.
《编辑之友》2008,(2):74
遇到"的"、"地"、"得"时,你会不会区别?相信不少大人也会对这三个字甘拜下风.看,这会儿它们成了网名为"长靴"的妈妈的苦恼,因为她读二年级的女儿至今也只会用其中一个"的"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