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关怀伦理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女性的道德主体地位,道德教育也逐渐从对女性的道德歧视中走出,进而从同质化的道德平等走向差异化的道德平等。关怀伦理思想在引领女性远离道德歧视的同时,又陷入了一种道德性别化的困境,从性别歧视滑向了性别专属。道德教育若要摆脱性别歧视与性别专属的双重困境,则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关怀是人类一个普遍的道德教育概念。无论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念的关怀,还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模式的关怀,都是男女两性所共享的。  相似文献   

2.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孟子所说的“气”是一种情感状态。“浩然之气”指正义的道德情操。孟子对“气”的这种见解,把哲学范畴的“气”引入到伦理教育之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孟子及其著作在宋代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二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从相似的角度研究了《孟子》的心、性、理、情等概念,肯定了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但二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有差异。总之,程氏兄弟通过对《孟子》及其它经典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康德是规范伦理学中义务论的代表,但他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德性伦理的思想,在他对道德形而上学进行论证时所提出的概念就等同于德性论。这些思想中的善良意志、德性自足、以德配福、人是目的构成了其德性伦理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当我们深入解读时会感觉的他就是为现代的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来的,这些思想论证之严密、见解之高深、意义之深刻...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者应在正确价值取向和伦理约束的引导下展开专业实践活动。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由于不同目标人群往往在权利观、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方面有显著的个性差异,社会工作者常会遭受矛盾关系的困扰,被动地置身于伦理困境、自决与父权主义中。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妥善解决伦理困境,是对社会工作者的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7.
理想人格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探讨的重要内容,孟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是就道德意义上而言,从人皆有善端的思想出发,论证了理想人格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善”、“美”;“浩然之气”等道德品格.并提出了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一系列方法.孟子的理想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数据时代下的信息采集分析与运用是通过算法进行的,当算法从“建议者”变成个体行为控制者,伦理困境随着人际关系的矛盾形式转变而展开。新形式的伦理困境体现在目的与方法、手段与结果的割裂,文章从数据视角下的积极伦理观点、道德困境冲突双重形式转化、思考与总结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负有价值载体的数据伦理中人从“目的”本身变成了“手段”。  相似文献   

9.
推己及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推己及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我"为中心、以同类意识为基础的道德思维方式.但从公民道德的视角出发,则发现推己及人式的道德思维在处理公民社会伦理关系时将面临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引入公共生活中的主体反思以及有效对话和商谈.  相似文献   

10.
孔子对西周春秋上帝神鬼观的修正、改造和创新,不但为传统儒学构建了一种新型思维模式和精神体系,更重要的是把春秋以前神鬼宗教式政治伦理观,发展到以注重道德人性培养为核心的新层面。这是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政治和道德伦理上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11.
伦理观念是特定历史文化传统与制度组织中,相对自足的人性社会化规训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方式。伦理学思想史中充满着对道德观念是否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性质的追问。当代制度伦理学的兴起,一开始就表现出直面伦理困境、勇于范式变革的创制性实践品质和智慧。在制度伦理学的视域内,现代道德叙述所包含的问题与他向性的认同密切相关。道德生活不再是自向性的,而是社会制度规范及其纪律(规训)的一种形式,换言之,道德叙述本身成为一种知识的政治。道德不再是个人的内在要求,不是个人生存中自我雕琢自我的那个维度,而是一种秩序方式。  相似文献   

12.
金融活动中的伦理二难选择及价值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活动中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各有自己的所指和衡量标准,在各自的领域中都以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它们的冲突使人陷入难以抉择的矛盾旋涡。金融活动中的伦理二难选择,其产生和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准则和伦理准则在金融活动中的博弈过程。金融活动中“价值”依据的差异性和发展变化性并不否定价值标准的相对确定性,按照这一相对确定的标准,在二难选择中,应鼓励人们实践选择的超功利性。此外,二难选择中把伦理理念转化为道德实践,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并伴随实际代价,只有把道德责任内化为精神追求,才能见诸行动。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国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人性思想进行分析后发现孔孟的理想主义色彩较浓,也较接近"自我实现".他们虽然并不否认"基本需要"的满足,但他们更多地关注在实现欲望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道德理想的实现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而在与马斯洛理论结合的过程中,孔子、孟子关于人性、关于人的道德理想的理论,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14.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未来的信仰.牟氏的心体圆顿缺乏实践中介而终究落实于心体自身的审美境界感,并以更为自觉、强烈的现代性时间观批判重构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学及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现代性意义实质是美学性的.牟宗三哲学的美学性质是超出牟氏儒家伦理本位情结并被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均忽视的一大课题.牟氏坚持道德心体超出审美境界的本体"呈现"与"直觉",实际突破了通常囿于艺术形式美与情趣生活美的美学视域而凸显出作为伦理行动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义心体论复现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儒家美学深层代表的伦理行动美,而中国美学研究长期以道家美学及艺术学研究为主干.牟氏围绕伦理审美境界对心体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观上为20世纪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并成就了一种根基于中国传统的元美学.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创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儒家理论新体系,宋明理学使儒学发展演变为一种集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人已有两千余年,其主体精神对国人的影响极为深刻,其积极方面表现在伦理本位与自我修身、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民为本与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观念等,然而在体现着积极方面的同时却也有消极影响的产生,比如伦理本位道德至上观念的过分强调,压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重义观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且使人们对金钱产生了误解、君权至上的观念使人性扭曲并且使人们视王者如神灵、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又有了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16.
行政伦理选择理论对于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以往的认识过于理性化 ,即它是建立在道德自律和为道德而道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片面、脱离实际从而不能有效指导人们道德实践的理论。只有走出道德自律论的误区 ,才能构建有效的行政伦理选择机制。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德福一致的公正制度是有效地进行道德选择的内在和外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美德伦理的复兴是当代西方伦理学发展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个主题 ;一些哲学家把美德伦理作为规则伦理的补充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把美德伦理做为一种可以取代其他道德学说的理论选择 ;合理的选择应当是规则伦理与美德伦理的有机整合或统一  相似文献   

18.
回到小说《在路上》发生的伦理现场,体现出当时"垮掉的一代"和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精神面貌,在兽性因子和人性因子的作用下,书中的人物做出了不同的、属于自己的伦理选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年轻人也应当推动正常伦理秩序的重建,不放弃道德伦理层面的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9.
"恻隐之心"是孟子伦理思想中关于进行道德修养的首要出发点.它是先天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中的一种最原始的道德情感,它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孟子的"恻隐之心"在含义、性质、行为等方面与康德的"敬重"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20.
"恻隐之心"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命题。本文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以霍夫曼的移情理论为主要参照分析"恻隐之心",发现霍夫曼的"移情忧伤"同孟子的"恻隐之心"内涵基本相同,二者在分析道德的情绪机制、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的关系等问题时,思路和观点也非常接近。这一结果启发我们,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