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教师的成长,我们确立了“校本教师教育”的概念和制度,以及“教师第一”“校长是校本教师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并提出校本教师教育要按“学习、反思、交流、研究、实践”等五种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葛燕华 《教育》2024,(5):20-2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我校从本校现实校情出发,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心’育人校本课改”的教科研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五心”校本化特色项目,收获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谆谆教诲的宝贵经验,收获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3.
徐耀光 《甘肃教育》2023,(18):47-50
“七彩教育”是“五项管理”背景下,为落实五育并举基本要求而探索推进的一项校本育人项目。落实“五项管理”为推进“七彩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推进“七彩教育”可以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为实现“五项管理”的育人价值提供了质量保障。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追求上,“五项管理”与“七彩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尤其是“七彩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不但成为初中学校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有力支撑,也为“五项管理”落实落细和学校教育减负增效提供了参考。文章结合实践就“五项管理”背景下借助“七彩教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视角:1.根据美国课程论学者肖特的三维模型,有些人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世纪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并卷入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2.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校本课程开  相似文献   

5.
在“双减”背景下,充分利用学生减轻作业负担后的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五育并举”多元校本课程,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从顶层上设计“五育并举”多元校本特色课程,构建“五育并举”的多元校本课程体系,以形成“五育并举”课程图谱,推进“五育并举”多元校本课程的实施,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深化“五心”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校自1993年我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五心”教育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深入扎实地在学生中开展“五心”教育,并不断研究、探讨深化“五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我们在深化“五心”教...  相似文献   

7.
课堂诊断:走向校本的教育科研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校本教育科研最基本形式的“听课、评课”,在现实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或弊端,因而它必须改造、必须完善、必须提升、必须进步。而针对其提出的学校“课堂诊断”研究,具有教育科研的重要内涵和属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育科研的范式和方法。由前者转向后者,是学校校本教育科研范式和方法的一次重要变革,也是学校校本教育科研的一次“质”的跃升,其实践建构主要包括“五大操作理念”和“五项行动方略”。  相似文献   

8.
关于“心的教育”,这确实是个老话题,中外教育史上并不少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国内有关“心的教育”的提法和做法越来越见诸报端。黑龙江佳木斯推行“五心教育”,湖南省永顺县开展“五心活动”,深圳华侨城中学实施“心育工程”。我们不难发现,各地进行的“心的教育”多半是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育”是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在“十五”期间自主开发、研制、实施的校本课程,在五年多的交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中.该校提出“以共生为价值取向,以交往为教育主题,以唤醒为教育要义,以体验为学习方式,以活动为运作载体”的课程核心理念,倡导教师自主确定交往主题、自主进行探索研究.自主提炼研究成果,本期我们精选刊登该校“交往教育”校本课程的优秀论文、案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实习超市是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层面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与最佳诠释。该文总结了五年来校园实习超市的发展与进行“生活教育”的探索,并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实践提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杨青桦 《考试周刊》2022,(50):34-37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把“五育”并举思想与办学特色“自我发展教育”有机融合,梳理“五育”的功能与作用,厘清“五育”的逻辑关系与融通性,系统设计全方位的校本课程育人目标,搭建有校本特色、科学系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结合“四自-四导”理念,构建“五育”并举自我发展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五育”自育特色课程,建设“五育”全面发展的校园自育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实践中依然存在理论不足、实践不足、创新不足等科学问题。从劳动教育的视角探索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实施路径:以“做中学”为价值取向,加强理论研究;以“项目+”为育人方向,打通实践壁垒;以“跨学科”为育人导向,创新活动方式,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树德、增智、育心。这样能有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在乡村小学校本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校园实习超市是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层面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与最佳诠释。该文总结了五年来校园实习超市的发展与进行“生活教育”的探索,并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实践提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4.
《继续教育》2004,18(7):64-64
富阳市教师进修学校被誉为浙江省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为了加强对富阳市中小学校本培训的指导,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该校校长王宏伟组织本校精干力量编写了《校本培训实施指南》一书。该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从“‘校本’的由来”、“‘校本’的意蕴”、“中西‘校本’的比较”和“‘校本’的体现方式”这四个方面帮助读者认识“校本”;第二章是从“校本培训的主体”、“校本培训的理念、“校本培训的目标”、“校本培训的内容”和“校本培训的管理”这五个方面阐述校本培训构成要素;第三章是从“校本培训的途径”、“校本培…  相似文献   

15.
搞好“五心”教育 培养“四有”新人郭建华文水县城内东南街小学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狠抓学校德育工作,以“五心”教育为重点,研究和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格局,取得了初步成效。“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  相似文献   

16.
一个班级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如何。近几年来,我在班级管理中开展“五心”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班主任管理的“五心”教育永远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师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下移、阵地前移,“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理念在广泛的传播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之中。形成自主意识、提高专业化水平、生成教育智慧、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校本教师教育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制订的“校本教师教育内容、措施、制度”构成了校本教师教育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劳动是人的生命底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着眼现实,基层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普遍面临着地位被虚化、实施被窄化、效果被弱化、价值被淡化的现实困境。济南德润中学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思维,依托“以劳动教育为引领,融合培育学生”的校本化实践原则,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探索构建“一体两翼”的德润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并通过顶层设计、课程构建、协同育人、师资培养、“五育”融合、评价机制六个方面,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保障劳动教育课程落地、实效入心,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打造“以劳促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润新样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选修课程建设成为高中学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笔者所在学校,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前,高一、高二年级各有每周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校本必修课程。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选修课程门类的增多,已经没有固定的课时向全校或某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统一的心育课。作为一名专职心育教师,笔者将心育的主阵地从必修课转入选修课,先后主持开发开设了“高中生心身健康教育”“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以人为镜”“高中生生涯教育”等校本选修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以“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以人为镜”两门课程为例,谈谈对心育类校本选修课程个性化实践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学校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在学校原有教师“五个一”活动基础上建构校本培训内容,组建校本培训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