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基础教育到底孰强孰弱是一个争论不休、但很难有答案的话题。在这组文章中,我们选择了到国外访学的学者,从他们的眼中看国外的教育,看中外之间教育的不同;我们约请了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引起国人警觉和争论,并长期研究关注中日教育的孙云晓先生,展示他眼中的日本教育;我们还约请了正在读高中的孩子,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自己的高中及高中教育。我们希望从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角度展示中外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不同点。我们以为中外基础教育很难说谁强谁弱,但它们的确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不同的展示,有助于我们认真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更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
记者:你在澳洲读了多久的高中?信泓宇:我是2007年6月去澳洲读高中的,没有读语言学校就直接就读那里的高一下学期课程。去年10月(澳洲每年的10月-11月举行高考)参加高考。如此核算,我去那边一共读了两年半的高中。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学习》2014,(10):F0004-F0004
本书出自一个胸怀大志,求学海外的高中生。他用平实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留学伊始的重重问题以及留学美国的见闻、感受。精彩的课余生活、中美文化的差异、饮食的差异、可贵的美国精神……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本书不仅给即将出国的学生以借鉴和启迪,也给希望了解海外生活的学生以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原创组:我们需要真实,我们需要想像,我们需要自由地表达原创组搜罗所有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睿智的点评更会点亮你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5.
顾岩 《中国教育》2005,(4):59-59
今年6月,我从美国拉巴南高中(Lebanon High School)毕业,回到了祖国。在美国读书的这一年,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也充分感受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读书之余,我每天坚持用英文写日记。回国后,我把其中几篇译成了中文,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这难忘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和父亲的交谈中,了解到国内正在讨论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我是2007年12月底去澳大利亚读书的,此前是上海某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高二学生。到了澳大利亚,我明显感到两国教育的不同。当我在国内的同学正在为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而烦恼的时候,我在澳洲已享受到了“随意选课”的甜头。  相似文献   

7.
6点就爬起来了,因为7点就得出发,从语言学校折腾到我即将度过两年生活的高中。语言学校在Sw anage,一个海滨小城镇,我觉得这是我到过的英国城市中最干净的一个,说实在的,真挺舍不得的,虽然我在这里只待了两个多月,但和host fam ily(寄宿家庭)的感情甚好,其实也算不上是host fam  相似文献   

8.
高二的寒假里,应华盛顿──北京学者交换组织的邀请,我作为上海复旦附中的优秀学生,被公派赴美学习交流,从1998年1月15日至2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市Landon中学学习。虽只短短一个月,也使我对美国的学校、美国的学生有了了解。于是,我想说,独立、创新、有个性是我对美国学生的评价;勤奋、踏实、严谨是我们中国学生的优点。在比较中,我们都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9.
10.
狂欢的节日季节人们都说,秋冬季节是西方的节日季节,春夏季节是西方的旅游季节,这句话没有错。美国虽然有不少的节日,但一年四季里,他们的盛大节日都在秋季和冬季,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一个接一个,把整个下半年变成了一个狂欢的季节!  相似文献   

11.
大约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结束了在美国11个月的交流学生生活,回到了中国,回到了家。现在,我仍能清晰地在脑海中回放那些记忆的片断,间或引发一些欣然的回味、黯然的感伤。  相似文献   

12.
我上高中了,我把自己吃胖了,我的数学成绩进步了,我在英语竞赛上获奖了……总之,我在高中挺好的。初中毕业的那一年,我曾经到华师一附中演讲。上楼梯的时候,看到印有我头像的海报,我的嘴上没有被墨笔画上卷翘的八字胡,脸上也没有被圆规扎出来的麻点子,我顿时对这个学校心生向往,觉得这个学校的  相似文献   

13.
从重庆到威尔明顿1美国,一个多么让人注意的字眼啊,同样,飞越太平洋也是多少人的希望呀!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踏上那片在地球另一边的土地呢?我很幸运,我不仅实实在在地踏上了那片土地,而且在那里,与一个完全陌生的纯粹的美国家庭,生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2005年夏天,当知道自己最终得到了去美国的交流机会时,我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因为这是我的最大的一个梦想!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临行前的一切准备。8月22日,我飞越了太平洋。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的天气很好。我现在是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上,我就要去Wilmington,NC,U.S.…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踏上加拿大这片土地时,我在国内已经初三毕业了。我对加拿大的第一印象是静,这里真的很静,没有国内的喧嚣和热闹,当时我对今后的生活简直是毫无头绪。在我初到加拿大的时候,先来的爸爸已经在地下室居住了7个月左右,那是个有着两室一厅的地下室,厅大概有10平方米大小,除了二手微波炉、二手电视和二手电脑外,还有两张简单的二手床。  相似文献   

15.
我并不能写出一篇极好的文章,但我还是写了;我并不能读遍所有的书,但我还是读了。从小父亲就对我说,要饱读名著,熟背诗词几百首。这两点我都  相似文献   

16.
《广东教育》2006,(11):F0004-F0004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纽约的私立中学都是家境富裕学生的不二选择现在,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黄皮肤、黑眼睛。这些青少年大多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富有的家庭,父母有的是房地产大亨,有的是船业巨头,有的是豪华酒店老板,有的是收入丰厚的名医。由于收费高昂,部分私立中学的入学率并不乐观,如今他们已经找到了新的生源。他们十分乐意接收国际学生,尤其是能支付全额学费的中国学生——哪怕他们会说的英语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8.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来澳大利亚的悉尼留学已经有一年了。经过近半年的语言培训,我现在是10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一)的学生。这里的环境和学习课程与国内大不一样,没有了北京的喧嚣热闹,也没有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一切都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慢条斯理。刚到这里时,一下子从泰山压顶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轻飘飘地不知所措,还真有点不习惯!  相似文献   

19.
1993年10月,16岁的居涛由南京外国语学校推荐到英国伦敦主教郡的霍克瑞尔中学读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一)。一年交流期满,居涛回国直接上高三。这位“中学留学生”对记者谈了他在英国中学的亲身感受——Hockerill(霍克瑞尔)是一所住宿学校,宿舍楼特别漂亮,房间里有地毯、暖气、席梦思、柜子、书桌。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与大家住在一起,11年级是四人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太平洋的这一边,美国在太平洋的那一边,美国的生活是什么样呢?美国的小学又与中国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看看八岁就去了美国的“小中国龙”赵子彧的日记,了解了解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