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言也是“硬实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讨论了语言和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语言也是硬实力的观点。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资源,而且还是经济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要努力发展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赚取语言红利。主张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考察语言规划,增强语言规划中的经济学意识,对语言活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估算语言的经济贡献度。倡导树立语言资源意识,善待语言资源和语言人才,提升公民语言能力,提升国家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籍大学生的语言生活是小城镇语言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依托贵州省高校在读小城镇籍大学生的语言生活调查,发现小城镇籍大学生的语言生活存在语言需求决定语言态度,语言生活的质量制约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影响语言态度的语言分裂状况.语言是资源,提高小城镇籍大学生的语言生活质量,建立大学生的语言自觉意识,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语言资源和语言问题视角下的语言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服务有微观和宏观双重含义。各类微观层面的语言服务都是对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同语种、不同语言要素的语言资源都是语言服务可以利用的资源。语言服务既是解决语言问题的过程,也是可能产生语言问题的过程。宏观层面的语言服务是对语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语言问题的妥善解决。无论微观还是宏观,语言资源、语言问题与语言服务三者关系都非常密切。因此,需要加强语言资源管理,解决语言问题,提高语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的工具。因此,从索绪尔开始,人们一直关注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描写。当人们逐渐将视线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研究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语言观则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即人不可能在语言之外从本质上把握语言。通过解释学对语言工具论的批判,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是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语言通过不断的变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生态环境。语言的变异与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与语言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生态环境中的多样化因素导致了语言变异的产生。在语言变异与语言生态环境的互动中,语言变异不仅能维护语言生态,保持语言的活力,同时也能促进语言生态环境的生态化。但是某些语言变体的广泛传播也会造成语言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语言生态环境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语言过程。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实现语言习得。语言输入使学习者感知语言,语言输出则使学习者通过语言的使用验证对语言的认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以语言输出为指导,以学生的语言发展、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为目标,采用营造L2课堂语言环境、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等教学策略帮助发展学生的中介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解读语音 ,感悟语言 ,领悟语言 ,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是语言教学体系的五大要素。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内容。语言具有工具性 ,人文性 ,艺术性。语言教学要让学生树立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教师,语言是我的命定。我的一生只能是学习语言认识语言感悟语言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解释语言交往语言收割语言的一生。我只能通过语言行为践履自己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语言?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人类有了语言,才得以脱离动物界。其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这是语言最本质的特征。人类之所以需要语言,是因为语言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传播经验,  相似文献   

10.
高校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想学好语言需要学生了解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是语言技能。学习语言文化也是语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针对目前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语言文化因素,并且懂得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策略,从而学好语言,让课堂内外更有气氛。  相似文献   

11.
吕文君  杨颖 《重庆师专学报》2008,27(2):77-79,88
文章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研究英汉词语隐喻。首先介绍了隐喻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继而探讨了认知隐喻在文化比较中的积极作用;然后重点分析了英汉词语隐喻文化的异同;最后结论认为外语学习者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地道的英语和准确地理解隐喻的真正涵义,以达到更好地交流。  相似文献   

12.
从跨文化能力看大学英语口语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如何提高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口语能力必然包含跨文化能力,而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并未涵盖对学生文化能力的评估。鉴于测试对教学具有强大的反拉作用,各高校不仅有必要设立口语测试,而且应该把跨文化能力纳入口语测试的范围,从而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和文化教学,提高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响应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方针,高职院校也大力提倡文化素质教育。针对四川省内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史、哲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严重缺乏这一现象,我们结合高职专业课程,把文化素质教育无形地溶于英语专业知识教学。利用文化小知识导入、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文化词汇及文化现象讨论等多种方法及途径在英语专业课堂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使文化素质教育从有形走向无形,达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在商务英语的目标情景中,学习者需要掌握相关的交际技能,这些交际技能首先体现为语言技能,但同时也涉及到相关的经济与商务知识和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商务英语的交际技能应该是以语言为载体。结合商务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交际技能。  相似文献   

15.
禁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禁忌的一部分。通过探讨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共性以及它们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让英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跨文化背景的一些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避免在英语交际中犯语用错误。  相似文献   

16.
词义冲突是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极易导致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等情况。通过对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植物词汇和色彩词汇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剖析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旨在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敏感度,进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会对汉英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表达方式的不同,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进行探讨,对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汉语式英语作重点评析,着重阐述了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同时从语用学的角度就汉英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英汉成语各自承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色,这给跨文化翻译带来很大困难。只有掌握英汉成语文化内涵的异同,对造成英汉成语表达差异的根源进行探讨才能成功地进行英汉成语互译。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了英汉成语的文化异同。对英汉成语的互译进行了探索,提出应针对具体的语境采用不同的译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这个环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的环境,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贫乏。教学中适时强化跨文化意识,进行文化教学资源开发,将大量的相关文化信息渗透于词汇、句型、语篇、语法等教学环节中,能使学生感受中英文化差异,熟悉英语文化背景,适应英语文化环境,并逐步增强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四川省小学优秀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现状的调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呈现小学优秀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现状,并从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专业化发展两个方面提出对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