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国哲学,主要是儒、道家的哲学,基本上是世俗的,在新时期文坛上,最能代表传统文化文化世俗性的是新写实小说、新生代作家.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先哲泰勒斯被誉为西方第一位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宇宙本原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万物源于水。这一命题在当时代发展的条件下,是高度的理性思维抽象的结果。自然现象、希腊神话、希腊艺术的因素共同奠定了泰勒斯本原思想的基础。泰勒斯用自然现象本身去解释自然,这意味着古希腊人开始用理智的推理来解释世界,这种理智的推理流传到近代,最终形成了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作为一种后现代文本理论产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文化的核心是意义和价值系统,而文学和哲学是文化价值系统的凝练表达.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既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又有其后现代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的根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来揭开其神秘面纱,即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4.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开创的,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反对战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文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本文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5.
哲学说希腊话 ,早期自然哲学肇始于“水为万物本原”的泰勒斯 (Thales) ,这一世界统一性的追溯尽管脱胎于神话中诸神的谱系 ,但却是人类精神从纷纭的幻想中解放出来的标志 ,确立了思想自身的原则 ,思想的使命就是超越感性实在 ,达至纯粹思维。继泰勒斯之后的自然哲学家的探索都可以说是泰勒斯找寻哲学语言的努力的承续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的万物浑灏流转使得从自然中找寻本原始基的追溯陷入窘境 ,始基不在流变之外 ,流变中无物常驻 ,只能听从一切即一的逻各斯 ,领悟流变。从主体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 ,始基究竟至极实为人所设想的常如本体 ,只不过因为早期哲学还是一种客体形而上学 ,自然主义的素朴性使得哲人们不得不一心一意地凝视着外在的客体世界 ,始基的超自然性和人化性就没于感性具体的物象之中 ,然而 ,究原委竟 ,始基乃是将主观视界中的东西当作客观世界里的自然物使然。正是因为人在始基上有着朦胧的主体性倾向的投射 ,思想也就注定要从感性自然物中超拔出来 ,作为终极存在的始基最后发展到在巴门尼德(Parmenides)哲学中被明确地建立在思维和语言的基础之上 ,本体论由之而滥觞。  相似文献   

6.
“合法性”问题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主题、功能、特征及其发展形态等的深度反思和新的理解,是构成现代哲学深刻的文化-实践转向的实质性内容之一,是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研究中的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关键问题。将“合法性”叙事范式运用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处境的分析,意味着必须反思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新的理论范式,在何种意义上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合法性概念所蕴涵的“反思”式叙事以及对于“认同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诉求,从“检讨”和“建构”两重维度上,提供了一个现代性语境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化危机的有效诠释视域。合法性话语的确立,不是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产物,而是“对话”的结果。立足当下以及未来思想演进的主题,从文化“公共性”视角介入,当是直面并化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合法性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学理性资源和正当性、合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寻根文学"的典型文本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分析了"寻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悖论与反讽现象,指出其以世俗的价值观念表现超越世俗的文化意识和哲学意识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写字指导为研究对象,将关注的视角对准施教教师的教学策略,围绕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发展规律指导"写",详细地论述了遵循部编教材编写规律,科学地指导写字;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形象地指导写字;遵循教师示范主导规律,有效地指导写字.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小学阶段语文写字指导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从而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汉字书写规律,传承汉字文化.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一个永恒且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范畴.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反映了德性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是沉思;幸福目标的达成需要遵循中道原则、两种善的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完满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与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哲学的方式思考哲学,触摸“哲学是什么”这个存有诸多争议的命题。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入手,展开智慧的全部内涵并揭示其意义;从与科学、宗教、艺术诸文化形式对比中把握哲学的思维特点及其独特之所在,而哲学的反思性又使其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阐释了“哲学是什么”这个命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哲学视野,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方法,对当代的传统武术生存语境进行解读.研究认为.当下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争议,传统武术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分歧,其实质是传统武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传统武术发展能否体育化以及如何体育化的问题争议.在传统武术这场争议与呐喊中,根据其表现可以分为传统武术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武术文化激进主叉和传统武术文化折衷调和主义.站在这三者背后的理论支撑就是不同的文化哲学立场.这三者争议的文化哲学本质问题就是文化能否变迁以及如何变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古老哲学中以《易》文化最为璀璨,《易》文化中探寻了宇宙中天体的运行规律,然后经验的总结出这些天体运行对地球以及人类的巨大影响,提出人类在体育运动中要遵循一定的天体运行原理和自然变化原理才能够获得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发展的哲学思想.从易文化中阐述的五大行星运行、春夏秋冬四季运行和月球运行对人体的影响中割析了人体体育运动要遵循的运动原理,总结出人体在从事体育运动时要在一定的时间遵循一定的运动原理才能达到人体正负能量的交替滋长,达到身体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德"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相似文献   

14.
宋人"尚意"书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历史的继承性,也受其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也必有其哲学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书法家自身的才学胆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学、文学史、符号美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可以见出"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文学中的形形色色的物化形态,即自然语码.中国文学的自然语码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一种有意味的"语言形式".其中(1)沉淀着中华民族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集体无意识;(2)印证并物化着人与自然的"同胞物与"的关系;(3)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理想和终极取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客一致的哲学观点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以及改造自然与遵循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我国"和"的理念自古就深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并影响着后世,人"和"自然的理念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显现出了初步的形态.无论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还是在社会生产力腾飞的现代,人类自身与自然都密不可分,追求人与自然之"和"是妥善应对自然环境问题的重心.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或是两种文化的整合,都不应停留于空泛的简单化结论,而应首先对各个相关概念,包括“分析性”、“综合性”、“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等,做出清楚的界定并有很好的了解;进而,所谓的“辩证综合”也不应成为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研究的一个“万能模式”,而应明确地区分出“互补”、“渗透”与“整合”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更为自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俗称,一直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早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势"作为一个思想史的概念,在政治、军事、书法、绘画、诗歌等诸多场域中表达一种相似的哲学思维与意义结构,它们为"势"文化的理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论域空间.研究以"势文化"为切入点,以内家三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拳之势"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架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结构之力;理势是"拳之势"生成的逻辑之力;气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生命之力;情势是"拳之势"生成的表达之力.习武演练自觉追求"势",它体现的是一种美学之道与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屈赋中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的考察,由"枯槁赴渊"的行为方式入手,结合先秦时代盛行的"始卒若还"思想,从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角度探求屈赋中蕴含的永恒回归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哲学的现象学运动已经波及中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哲学家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情况,阐述了中国哲学与现象学相互亲近的机缘,并分别叙述了现象学与道家哲学、儒家哲学和佛教哲学的"对话"或"相互诠释".文章试图揭示出现象学对未来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