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课异构强调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把控与教学方法的设计,主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照不同教师对同一课时内容的不同处理与教学实施策略,优化拓展教师教学思路,凸显教师个性化教学,重构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效率.在人教版教材"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这一节第一课时"水的电离"中,两名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要点1水的离子积不仅在常温下对纯水来说是一个常数,而且对常温下的酸或碱的稀溶液来说,也是一个常数.2对于酸或碱的浓溶液来说,水的离子积不能看成为常数.3水的离子积在一定温度下的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4当稀释溶液中酸的[H~ ]或碱的[OH~-]接近水电离的[H~ ]或[OH~-]时,水的电离不容忽视,应将酸碱的浓度和水的电离总起来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中出现的侧重点常落在辨析电解质的概念、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常见离子的检验等具体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忽视电离、离子反应对构建、发展学生微粒观的作用等倾向,结合教学实际,以实验事实为切入点,从宏观与微观结合角度重新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的新形式,以概念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自我生成概念,促进学生微粒观的构建与发展,并应用形成的概念与思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一些比较水解的盐稀溶液中离子或分子浓度的规则。正盐中阴离子的共轭酸和阳离子的共轭碱的电离常数大于水的离子积或二者之积比水的离子积大,其水解度可能小于50%。反之,可能大于50%。水解度小者,未水解离子的浓度比水解产物的大,反之亦然。酸式盐中阴离子的电离常数比水的离子积大,则阴离子的共轭碱的浓度比氢氧根的大。逆之亦真。  相似文献   

5.
纪耀清 《考试周刊》2011,(16):185-186
水的电离的本质是水分子内的氢氧键断裂,生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类似的还有氨分子的极其微弱电离。无论是纯水,还是酸、碱、盐等溶液,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乘积均为一个定值,离子来源不一定来自于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只与温度有关。最后本文提出了计算pH值的计算一般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同水的电离平衡较为相似,在有关水电离出的H^+(或OH^-)浓度的计算及溶液p H计算问题中,均是以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为核心的计算.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有关离子开始生成沉淀时的计算、离子沉淀完全时的计算、沉淀发生转化的计算、沉淀滴定的计算等问题则是以溶度积(Ksp)为核心展开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设计数字化实验,测定电解质溶液混合、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帮助学生通过pH曲线,理解并归纳解决复杂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溶液酸碱性、水电离程度变化等问题的一般方法,感悟电解质溶液中各微粒间相互依存、各变化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使得数字化实验更好地与教学融合,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电解质"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属于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从教材的体系看,电解质、非电解质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建立电离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微观离子角度认识水溶液中的电解质,发展了学生的微粒观,帮助学生形成用微观实质解释宏观现象的化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电离生成H3O 和OH-:2H2OH3O OH-;通常简写为:H2OH OH-。这种电离方式的本质是"质子(H )转移自电离"。其中,C(H )·C(OH-)=Kw,Kw为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要点梳理1.水的离子积常数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地电离生成H3O+和OH-:H2O+H2O(?)H3O++OH-(通常简写为H2O(?)H++OH-)。此电离平衡易受外界条件(温度、电解质等)影响,但遵循平衡移动原理,其中c(H+)·c(OH-)=Kw,Kw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由实验测知,在25℃时,1L纯水中只有1×10-7molH2O电离,所以,c(H+):c(OH-)=1×10-7mol·L-1,因此,在25℃时,Kw=c(H+)·c(OH-)=1x10-7×1×10-7=1×10-14。因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有利于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增大。因此,Kw是一温度函数,只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100℃时,Kw=1×10-12;当温度恒定时,任何水溶液中的Kw均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1.
水的电离和溶液pH是电解质溶液知识体系的灵魂,理解和熟练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是参透电离平衡理论的保证. 1.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地电离生成H3O+和OH-,通常简写为H+和OH-.其中c(H+)·c(OH-)=Kw,Kw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其意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c(H+)和c(OH-)之积为一常数.由实验测知,在25℃时,1 L纯水中只有约1×10-2mol H2O电离,所以,c(H+)=c(OH-)=1×10-7mol·L-1,因此,在25℃时,Kw=c(H+)·c(OH)=1×10-7×1×10-7=1×10-14(此时的  相似文献   

12.
一、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地电离出H3O+和OH-:H2O+H2OH3O++OH-(简写为H2OH++OH-)。这种电离方式的本质是“质子(即H+)转移”。其中c(H+)·c(OH-)=KW,KW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其意义是: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c(H+)和c(OH-)之积为常数。由实验测知,在25℃时,1L纯水中只有约1×10-7molH2O电离,所以,c(H+)=c(OH-)=1×10-7mol·L-1。因此,在25℃时,KW=c(H+)·c(OH-)=1×10-7×1×10-7=1×10-14(此时水的pH=7,呈中性)。值得注意的是,KW是温度函数,只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与溶液浓…  相似文献   

13.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设计为例,展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培养过程.通过以数字化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来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建立宏微观念、认识物质变化、建构认知模型、感受学科价值,全面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外事接待工作流程顺序对<外事英语>课程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设计.课程宏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的基本思路;中观设计解决课程内容的序化问题,并确定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微观设计确立工作情境获取、工作任务和综合项目实施、工作评估的"三阶段式"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微观有效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冯晴 《化学教学》2016,(9):43-4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给教师二次开发留下了较大空间:可以通过对教材实验内容及实施方式进行调整;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增加配合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教学的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检验方法形成弱电解质电离的微观认知,改进实验及其教学,适应学生思维活动需要。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中不少实验如氢氧化钠与盐酸,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等无明显现象,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认知困难.为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对比实验,使现象从"无"到"有",具体包括:用指示剂检验酸碱性、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检测反应物减少和生成物产生等,让学生利用间接的实验现象或手段感知反应的发生及其微观过程,深刻理解"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张伊 《现代职业教育》2022,(12):118-120
中学课堂形式的单一化,使中学生思维固化,只适应知识性学习.因此浅析机能实验学教学方法,并以"家兔呼吸运动调节"为例.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侧重点,设计"家兔呼吸运动调节"实验课堂的教学步骤,从问题引入到实验步骤,从教学方式到操作手段,在实验中以问题、示范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进行实验报告撰写总结反思,让...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以适应学情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之一,也是教学工作者必备的素养与能力。在《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引导学生从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的角度分析盐的类型,及根据盐的电离和水的电离产生的离子能否生成弱电解质来解释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使问题与内容环环相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相似文献   

19.
正水的电离及水的离子积的教学,是学生理解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以及电离食盐水等知识的基础。如何判断(或计算)溶液中c水(H+)或c水(OH-)的大小,如何找出c水(H+)与c水(OH-)的物料守恒关系,是学习的关键。一、案例探究已知在0.1mol/L的NaHSO3中存在________种粒子。试完成下列问题:(1)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某些化合物的干燥晶体不导电,溶于水时可导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并对其现象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使学生了解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原因,并得出电离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