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格罗于1741年生于法国北部的亚米安市。祖父似乎曾在巴黎经商。父亲是阿图瓦州政府的书记官,任职期间成为贵族,但并无子爵、男爵之类的爵位,其实不过是一个新的贵族,没有什么资产的地方官吏而已。拉格罗有志于当个炮兵的将校,遂入了设在法国北部的拉·菲尔炮兵学校。在大革命前,想在法国军界进阶成名,得有身分和财产。而入很少有人问津的炮兵学校,对并非大贵族家庭出身的  相似文献   

2.
若水 《世界文化》2005,(1):21-21
1694年11月21日,伏尔泰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幼年时,他性格内向,弱不禁风,但头脑却十分敏捷。父亲发现,这个很小就开始写诗的孩子并不安分,于是先后将他送入耶稣会和法律学校,并托人在海牙的法国使馆里给他谋了个秘书的职位。然而与当地女孩的一段恋情,却遭到对方父母的坚决反对,伏尔泰因此丢了工作,不得不重新回到巴黎,并最终走上了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0):25-25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冯”,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贵公子”之称号,今已废。“劳特”意为爵士,对于有爵位者之非正式的称号,亦泛指一般贵族,用时冠于姓前或姓名之前。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其中“冯”为贵族出身的标记,在文学史中有时略去,不译成中文。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全称为:奥瑙利·特·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4.
正贵族受教育的目的,有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在个人层面,贵族子弟要学习恰当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这和平民家庭的孩子差不多。在集体层面,贵族子弟对自己的家族乃至整个贵族阶层负有责任。往小了说,是保证自己家族的生存和延续,并尽可能繁荣发展,获得更多荣耀和权力;往大了说,要维护整个贵族阶层的生存和价值观。所以,贵族孩子肩负着双重责任。  相似文献   

5.
<正>在法国众多的酒庄之中,许多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酒庄受控于当时的贵族,如波尔多产区的玛歌酒庄、木桐酒庄,以及勃艮第产区的罗曼尼康帝酒庄等,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于贵族之间流转股权。也正是由于贵族的把持和严格的工艺管控,才使得世界各国人民在今天能够领略到法国名庄红酒的高贵品质。这其中  相似文献   

6.
法国人为什么讨厌数字13在法国人们近乎执拗地避免13个人同坐一桌,因为13是一个令人忌讳的数字。许多法国人以为13这个数字会带来厄运,是一种不祥之源。因此13号住房常常被视作“凶宅”,故很少有客人愿意在旅馆中住13号房间。然而,在日常生活中,13这个...  相似文献   

7.
那是1673年2月17日夜晚,巴黎皇家剧院里观众爆满,人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一部名为《无病呻吟》的新喜剧.剧中的主角阿尔冈总是怀疑自己有病,剧情就围绕着他如何防治这种似有似无的病情展开了.扮演这个角色的是法国著名喜剧大师莫里哀.随着剧情的发展,只见他剧烈地咳嗽起来,大口吐血,随之倒在舞台一角的扶手椅中,就像他往常扮演的...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国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拥有高度繁荣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法国支柱型产业之一。法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得益于多方面原因,而政府的主导力量、政策的完备与完善、传统与现代创意的紧密结合,无疑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法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文化例外"与"文化多样性"谈到法国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先从法国的"文化例外"政策谈起。"文化例外"这个词最早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法国人敏锐地意识到国  相似文献   

9.
1850年8月,莫泊桑出生在法国鲁昂阿尔克河畔的托图维尔小镇。他的祖上曾是法国显赫的贵族,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家境开始中落。他的父亲没有固定职业,而且与妻子感情不和,并最终离了婚。莫泊桑的母亲有很高的文学鉴赏力。很早就教莫泊桑拉丁文和英文,还娓娓动听地给他讲述古罗马、古希腊的神话,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片断。小莫泊桑四岁时,母子俩迁居伊莫维尔堡。这里靠近大海,附近住着许多农民,他常和乡村孩子在果园里嬉戏打闹,在平原上观狩猎或在海上戏水垂钓。孩提时代的莫泊桑虽然对复杂生活还不能完全理解,却充满了鲜明的爱…  相似文献   

10.
罗马尼亚“布鲁肯撇尔”博物馆系布鲁肯撒尔男爵所创建。布鲁肯撤尔男爵生于原属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该地1920年始为罗马尼亚领土。当年,男爵代表其地区常驻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并备受女王青睐与爱护,其仕途平顺且屡获赏赐;赏赐中许多为奥地利人喜爱的佛兰德尔画派的作品,由于男爵热哀艺术品的收藏,故其退休时的收藏在奥匈帝国内仅次于女王。  相似文献   

11.
人们总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毛里求斯旅游度假,寻求那世外桃园般的安逸。其实,毛里求斯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大约在18世纪时,法国曾出版了一本蜚声当时法国史坛的畅销小说《保尔与维吉妮》,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法国青年的不幸爱情生活。书中所展现的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大多取材于这个天际岛国。200年来,凡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无不为那异国风情所感动。小说所描述的情节就像是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事。如果保尔和维吉妮能重返他们曾心心  相似文献   

12.
手帕史话     
今天使用手帕的人们并不知道,手帕是根据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4年9月23日颁布的命令制作的。他指定“手帕的长与宽必须相等”。解释很简单:椭圆形的手帕当时被视为保守的,而且浪费材料。手帕在传到法国之前已存在很长时间。最早提及手帕是在公元前3世纪,只有希腊和罗马贵族使用它。他们在频繁而且奢糜的宴席间,需要不时地擦汗,因此“发明”了用于擦汗的手帕,叫做“汗巾”。有幸携带汗巾的人,在擦汗的同时,总要偷偷(扌省)鼻涕。早在那个时代,当众(扌省)鼻涕就被视为极其不文明的举动。  相似文献   

13.
<正>法国波尔多地区的一级酒庄各具特点。这一期我们介绍的法国国宝级酒庄——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被世界公认为"葡萄酒艺术"博物馆。木桐酒庄又被亚洲葡萄酒界称为"武当王"酒庄,最初是因为粤语地区的音译而形成的习惯性称谓。近20年来,由于法国红酒在中国的销售量逐年攀升,人们开始对法国高级红酒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红酒爱好者更喜欢"木桐"这个名字,因为"木桐"就是梧桐树。中国有句名言:"没有梧桐树,  相似文献   

14.
领带史话     
许多人都知道大仲马写过一本烹妊书,但是几乎无人知道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就是教科书《十六课系领带艺术》的作者。此书包括100页的课文和40幅图。他是以巴隆·德·朗贝兹为笔名出版的。巴尔扎克在书中讲述了各种有益的建议,而且严肃地强调,人们可以通过领带来判断一个人。然而我必须说老实话,为人类发明领带的并不是法国人。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领带了。当时的古罗马军团士兵在脖子上系着一种带于,形状介于领带和围巾之间,后来人们就不用了。以后法国又恢复使用这种领带,并且官方把它视为一种时髦。拉罗斯词典给领带一词写的定义为“绕在脖子上衬衫衣领下的布带”。该词典还解释说,领带这个词的法语名称“cravatle”是由“croate”(克罗地亚人)一词派生而来的。我们还知道哪一年,甚至哪一天领带开始流行起来的。那是在1656  相似文献   

15.
还在20多岁时,法国女画家贝尔特·摩里索和她的妹妹埃德梅就拥有自己的一套绘画工作间,里边陈列着一套当时一些“放荡不羁的人们”所常用的摆设:舒适漂亮的红色长沙发,随意摆放的一些油画,以及垫有厚褥的大睡椅,以供那些  相似文献   

16.
去年10月,在法国化年开幕之际,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到成都,无论是参观杜甫草堂的流连忘返,还是品味川菜佳肴的新鲜美味,都表现出他对中国化的浓厚兴趣,希拉克的成都之行便成为活动之初的一大亮点。其实,中国化对法国的影响早在18世纪就很深远了。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诗人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费特(1820—1892),从血统来说是个纯粹的德国人。他母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离开了原配丈夫姚肯·费特,离开了德国,跟随贵族出身的俄国地主阿方纳西·申欣到了俄国。于是,这个德国婴儿呱呱堕地之时,竟成了俄罗斯人的孩子。他有  相似文献   

18.
随着芭蕾舞从宫廷转入剧院、舞蹈者由贵族变为训练有素的男女演员,芭蕾艺术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那些不墨守成规的舞蹈演员来说,服装的变革意义尤为深远。起初,舞蹈服装崇尚时代的一般款式,即贵族款式。在法王路易十四那富丽堂皇的宫廷内,贵族们珠围翠绕、服饰华丽。为了炫耀自己的盛装,人们往往衣着宽大或者拖曳着长大的衣裙。舞蹈演员自然也不例外。不过,穿这样的服装,他们就无法  相似文献   

19.
领带的起源     
穿西装都得系一条领带,这是规矩。但人们对领带起源的说法各异。 一种说法是:古代的西方人,特别是常年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日耳曼人,他们习惯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从身上掉下来,就用一根草绳扎在脖子上,这是最原始的“领带”。 另一种说法是:17世纪时,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一支骑兵部队走过巴黎闹市街头,骑兵们个个身着制服,脖颈上还系着一根细布条。法国的部队军官见了,赞叹不已,争相效仿。同时,巴黎一些爱赶时髦的贵族子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衣领上系一根布条,这便是领带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是:领带是英国妇…  相似文献   

20.
婷子 《世界文化》2002,(4):25-25
一个时代的结束 人们永远无法忘怀2002年1月7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巴黎马尔索大街,无数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一直充满了衣物摩挲之声的金色大厅。所有人都想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驰骋服装界四十载的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宣布告别服装行业,也许连圣洛朗高级时装公司的所有者Fancois都没有预料到这一告别展示活动会引发了如此大的效应。在众多模特、朋友与记者面前,伊夫·圣洛朗,这位才华横溢却依旧十分羞涩的大师用颤抖的声音宣读了自己的告别宣言。在宣言中,圣洛朗再次强调了自己对女性的欣赏与爱慕,以及能够为她们服务的愉悦之情。为了向这位将服装提升到艺术范畴的大师表示敬意,法国Canal+电视台在1月25日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台晚会。 伊夫·圣洛朗宣布退出服装界不只是他个人的引退,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时代里,服装更多地反映了设计师的激情与热情,使得人们认识到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