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居里厄斯·恺撒>中安东尼的叙事具有强烈的情感作用,融合了隐喻话语、表情和动作,对人物的身份进行了甄别和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中显示出他高超的叙事策略,通过隐含的理想叙事,对居里厄斯·恺撒、安东尼和叛乱者进行了比较,展示了安东尼的性格特征以及莎士比亚对其所寄予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的作品在叙事上具有鲜明的特征,他尤其喜欢在作品中制谜,本文要讨论的是他在叙事艺术上的制谜,即奇特叙事视角的采用和预述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师: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哪位同学介绍一下莎士比亚及其创作? 生: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2部叙事长诗,37部剧本,他的主要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相似文献   

5.
陆杨 《文教资料》2021,(1):26-27,43
伊恩·麦克尤恩于2016年出版的小说《坚果壳》,有着后现代叙事的特征。小说是对于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哈姆雷特》的戏仿,且采用了婴儿叙述者叙述的非自然叙事。如是,则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消解了叙事沉闷,给读者带来审美的陌生化愉悦感。  相似文献   

6.
在莎士比亚剧作中,韵文(verse)和散文(prose)常常交替出现。这种现象既复杂又具有奇特的魅力。莎士比亚常在这两种语言表现形式之间来回调换使用,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和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7.
后经典叙事注意到叙述媒介的多样性,在叙事学讨论的范畴内,戏剧也被初步接纳。黄梅戏《无事生非》以特有的唱腔演绎了莎士比亚话剧《无事生非》,采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反映了莎士比亚喜剧精神,借助于唱腔和表演展现了其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黄梅戏唱腔、表演之美拼贴于其情节之中。这种改编,在后经典叙事的阐释中不同于作为话剧的《无事生非》的美学形态,实现了后经典叙事、元叙事与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思想、创作既是人文主义的又是宗教的.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一种"基督教悲剧",更多地体现了原罪、忏悔和救赎等宗教观念,他四大悲剧作品之一<麦克白>,就很好地阐释了原罪意识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悲剧.  相似文献   

9.
组织包含若干学习元素的写作教学单元是教师的基本功,写作学习元素是写作教学成功的保证.开发写作学习元素有演绎、归纳和移植三大策略.为学生提供叙事转向、双线交织、折叠叙事等学习元素,有助于达成创意叙事写作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的诗文和传记中,有大量的关于柳敬亭的叙事.这些叙事展示了柳敬亭的奇特的人生际遇和高超的说书技艺,抒发了文人们在时代兴亡、社会动乱时期的失意潦倒及亡国之痈,也表达着对于一个被卷入朝代更迭漩涡中的民问艺人的特别敬意,因而是奇人奇事的时代叙事,是奇才奇艺的文学描述,也是奇情奇缘的文人抒写.  相似文献   

11.
自唐传奇以来,传奇叙事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始终贯穿在文学史中,特别是小说史中.学者张文东认为,中国现当代小说依然承袭了这一叙事模式.20世纪70年代知青作家叶辛创作的《高高的苗岭》,以情节曲折离奇、英雄形象传奇、地理环境奇特为特征,采取传奇叙事模式,从三个方面演绎了一场传奇的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2.
蒋倩 《外国语文》2021,(2):35-44
莎士比亚在他的许多剧作中直接或间接地书写英国的瘟疫.《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关于瘟疫起源的叙事,既来自于基督教的神谴论,又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剧中关于瘟疫应对措施的叙事,既强调早期现代英国世俗统治者的隔离政策,又从精神领域强调基督教的忏悔祷告.基督教会,尤其是激进清教徒对当局的隔离政策既有反对又有妥协.剧中瘟疫叙事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13.
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和文化散文中阐释了较为成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众多的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猎人、老人、外来人等形象,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奇特的小说叙事中展示了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共融的关系,或正面或反面地折射出鄂温克民族较为原始的生态意识光辉,而这些意识正是作家的生态思想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乌热尔图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4.
真、善、美的统一——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莎士比亚的文学遗产中,诗歌创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内涵时代精神与民主精华。莎士比亚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有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Venus and Adonis)、  相似文献   

15.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学习呼唤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基于Blog的学习叙事正顺应了时代潮流.Blog是一种富有人性化的网络交流工具,学习叙事是教育叙事的新发展,是以"叙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学习理念等.基于Blog的学习叙事将Blog与学习叙事相结合,给学生拓展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林纾、陈家麟用文言翻译了《亨利第六遗事》,1916年商务印书馆刊印,这部莎士比亚历史剧译本几乎一直被人们忽视。林纾、陈家麟翻译的《亨利第六遗事》不独立分篇,显然接受了奎勒一库奇改写的《莎士比亚历史故事》的叙事框架,而且林纾、陈家麟还从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上篇、中篇、下篇中选译了一些重要场景。这些片段是没有分行书写、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翻译,在莎士比亚汉译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梦雅 《英语广场》2023,(21):55-58
莎士比亚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真实,呈现了很多经典的女性角色,她们或忠贞完美或恶毒妖异,但无一例外折射出了剧作家内心深处的囿于传统和时代以及自身性别的男权意识。本文以莎士比亚六部悲剧中的女性角色为例,分析了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中的男权意识和莎士比亚自身的男性身份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进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女性的真实地位,这对我们分析男权社会的建构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鬼魂叙事有着悠久的历史,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和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即是两部“鬼魂叙事”的的经典作品。两位作家都发挥丰富的想象书写了“冤魂”的自白,然而“话语”的世界同样是一个迷宫。在复仇和“人性本恶”的主题之下,老国王鬼魂现身的背后是被生者记忆从而延留人间的渴望,而武士死后借巫女之口的陈述让本就迷离的真相更加遥不可及。鬼魂叙事的限制视角和主观话语,催生了无限可能。莎士比亚和芥川龙之介通过各自的作品,共同表现了“言说”的力量和对生与死、真与假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19,(1):62-68
《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以创新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将原著故事置于当代背景中,探讨了"宽恕"与"爱"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剖析《时间之间》的人物设置以及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主义意识,探讨该书与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的相似之处以及通过对剖析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对比其中的不同之处。其出版的现实价值与精神价值,即对人的个性与社会伦理的关怀,以及对原著改编的时代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