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开始兴起,早期研究以“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和“隐性教育”法的使用为主要研究方向,2013年,白显良教授提出了以存在形态论来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定位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从存在形态论来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其视为一种实践活动,其主体具有隐藏性,相较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也称正式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影响,实践手段多样且具有隐藏性。基于此,以存在形态论探讨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特性,以及存在形态论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课程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尝试探索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论灌输”方法,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不断地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其潜隐性等独特优势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大学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它包括以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为载体的物质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载体的制度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大学精神为载体的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有效应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最大功用,要着重开发以上三个方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智能媒体虚拟结合现实技术的应用,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显隐融合”的场景转换,形成显性教育中的无意识隐性感知;移动计算技术可以对受教育者言行进行全天候持续性刻画,建立显性疏导前的隐性透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显隐融合”的全过程追踪;基于历史搜索条件的隐性推送,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在智能媒体应用中,既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对虚拟场景的过度依赖,防止隐性追踪过程中的信息泄露,又要拓展受教育者的认知广度,突破隐性推送中的“个人日报”式禁锢。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技术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开放多元,思想意识也日益活跃,致使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的优势逐渐丧失,隐性教育的作用则逐渐凸显。针对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教育者应当转变教育理念,挖掘隐性教育资源,推动显性与隐性教育深度融合;建设隐性教育平台,努力营造隐性教育氛围。通过分析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尝试探索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反思高校在疫情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理论任务.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又不同于以往的、一般形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它借助疫情的特殊性实现了对网内、网外关系的超越.它也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网络翻版,而是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平行化趋势、教育主体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推到了顶点.它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抓住了"00后"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但将隐性的"隐"替换为了引导的"引".因此,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师作为彻底的引导者的一次全方位启发教育.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方式上可以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高校应把握这一趋势,在重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具有渗透性、隐蔽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当前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以及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探索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营造高校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缺失、资源开发不足、高校教师的隐性素养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一些策略: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并建立健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1.
医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性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做好医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是让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性教育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具有很多优势,它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改善自己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更容易给受教育者带来学习的快乐,增加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很可观的现实意义,而且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那么,做好医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在这里主要对医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优点以及如何做好医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2.
林洁 《高教论坛》2014,(10):22-24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语境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在其中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独特的存在类型,其实践过程既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定性,又具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定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教育者角度侧重于表现为一个"隐"过程,内涵"识隐"、"寓隐"、"践隐"等环节;从受教育者角度则侧重于表现为一个"显"过程,内涵"经验感知"、"体验体认"、"实践外化"等环节.这种"隐"过程与"显"过程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且两者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辩证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并不构成彼此独立的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独特的存在类型,其实践过程既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定性,又具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定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教育者角度侧重于表现为一个"隐"过程,内涵"识隐"、"寓隐"、"践隐"等环节;从受教育者角度则侧重于表现为一个"显"过程,内涵"经验感知"、"体验体认"、"实践外化"等环节。这种"隐"过程与"显"过程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且两者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辩证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并不构成彼此独立的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细化,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隐性精神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学精神、文化艺术等都是其载体。艺术院校以其形象、感性等专业教育特色为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法提供了研究的参照。这个参照反过来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作用受到削弱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研究近况、内涵、特点,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做讨论。  相似文献   

17.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隐性与显性、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主导与主体、物质与文化几对关系,从而切实有效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我国国情复杂,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呈现多元化,毛泽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采用生动易懂的内容、行之有效的方法、灵活多样的形式,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邬移生 《文教资料》2013,(8):178-180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论,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隐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探析,揭示出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