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柳佳 《生态文化》2009,(2):21-24
我的家乡在大海边上,我在海边生却没有在海边长,伴我成长的是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父母带我们离开大海迁居到森林时,我只有两岁。虽然大海的波涛伴随了我几百个日日夜夜,虽然我枕着大海的涛声完成了襁褓中的睡眠,但我还是没来得及把大海储存在大脑中那个叫作“记忆”的盒子里,因为那时,我“记忆”的盒子尚未YF启,还处于懵懂无知之中。我虽然不记得海的模样,也不记得浪涛拍击海岸的声响,却在以后的日月里伴着林涛把森林一点儿一点儿牢牢地刻在了心里,装满了记忆的盒子。  相似文献   

2.
家乡的酸杏     
我没有忘记故乡! 故乡有我爱吃的红绿相间的酸杏儿。酸杏儿,你看见了吗?我抿紧嘴唇也无法阻挡的口水!酸杏儿.你看见了吗?城市新鲜的水果都不能禁锢一颗心呀!陕北的大红鲜枣、新疆的葡萄.人人爱吃,我却不吃,知道吗?我没有忘记你——小小的酸杏儿。  相似文献   

3.
修河没有解决洪水肆虐的问题,人们发现洪水大部分来源于山上,于是开始在山上做文章了.在山上挖坑蓄水,这个办法不知是高人指点还是大队的主意,似乎比治河的办法高明了许多。人们在夏末秋尾的时节,带着吃的、喝的和丁具开始向荒山、秃山进军,  相似文献   

4.
徐勇 《文化交流》2014,(5):66-69
他从家乡南浔走出去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报告文学家、诗人徐迟诞辰一百周年. 徐迟曾用了66个水晶晶来形容他的家乡湖州南浔.鱼米之乡是水晶晶的.这个水晶宫一般的千年古镇,是徐迟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徐迟的出生就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5.
正我集的《中国与世界》专题邮集,伴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就是与《文化交流》杂志对上了号,并结了缘。这首先因为我遇到了一位知音—时任《文化交流》杂志总编的吴尧民。他知道我的专题具有一定的世界视野,在对外传播友谊、传播中华文明、推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为刊物提供一些必要的稿件。这样就有我在《文化交流》话"交流"的话题,并由此与刊物有了十年翰墨情。编者巧用邮文贺万国邮联我的第一篇文字稿—《从外国  相似文献   

6.
<正>本书主要讨论解放后的新中国形象,这是外国学者较少专门涉及的一个领域。他从政治、外交、经济、人口政策、环境问题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1949年至2012年中国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多年亲历中国的经验,对这些形象进行修正、补充,甚至是驳斥。关于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形象,有观点认为,1949年至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的中国形象是非常负面的,当时美国人用"蓝蚂蚁"一词来形容中国人民,还把中国塑造成"好斗中国"。但是马克林教授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  相似文献   

7.
艾珺 《文化学刊》2014,(6):183-185
<正>这些年里,我埋首致力于学术研究,阅读文学作品较比"文学青年"时期少多了。不过,"文心难泯",作家梦梦痕犹存,时不时地还要选读一些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权当做心灵的小憩。那天,我在搜觅大陆新版陶希圣先生著述及其传记性文献的过程中,浏览所至,偶见《刀口上的家族》作者、旅美作家沈宁先生的"我在美国三十年"系列著述,再看作者介绍:蒋介石文胆陶希圣之外孙,民主人士沈钧儒之侄子,著名翻译家沈苏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18,(1):67-68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北京外语广播倾力打造的“我看北京这五年——老社长的故事”境外媒体驻京机构负责人系列访谈节目上线播出。该节目是北京市外宣办支持打造的品牌外宣栏目,通过对境外媒体驻京机构负责人访谈形式,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强化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来自土耳其国家电视台、德国《世界报》、意大利安莎通讯社、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德国电视一台的五位媒体人参加首批访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