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全唐诗》纂成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当时由于急于求成,时间仓促,因而存在不少错误遗漏。《全唐诗》问世后数十年,日人上毛河世宁即辑有《全唐诗逸》三卷。解放后,《全唐诗》的整理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出现了许多匡误、辑佚之作,而其中尤以《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八二年出版)所收王重民先生《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先生《全唐诗续补遗》成绩最著。近年,陈尚君同志在《全唐诗外编》所辑之外,复成《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并  相似文献   

2.
段晓春 《图书馆论坛》2002,22(3):125-128
康熙“御定”《全唐诗》的一个重要工作底本即是钱谦益、季振宜所递辑之《全唐诗》,但秀振宜《全唐诗》是怎样内府的?其传本有几?然因文献难征,仍未得确解。本文利用新发现的史料考证了季氏《全唐诗》流入内府的几个重要环节,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3.
短序两首     
《唐诗百家全集》序《唐诗百家全集》是以李白、杜甫为首的唐朝一百位杰出诗人全集的汇编,一人一集,共一百集。一百人只占《全唐诗》作者的百分之三.诗却占了《全唐诗》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囊括了唐诗绝大部分佳作名篇,也可以说是整个唐诗的主体。读唐诗者,拥有此编,无须他求矣。全集均据别集善本,无别集者据《全唐诗》,补遗辑佚,力求其全。分册略按诗人生活时代、创作流派、师友关系划分,但并不序齿,也不拘泥传统分期。如盛唐诗人,除李杜单独成册外,即以王孟和高岑为首,分为二册,并把以边塞诗负盛名的中唐诗人李益编入高岑一册  相似文献   

4.
站成一棵草     
煦雅 《出版参考》2010,(2):37-37
星期天,一家三口逛新华书店,看到江湖夜雨的新著《昨夜闲潭梦落花》,封面注了句:“唐诗中被尘封的佳句”。翻开看,这些佳句都来自《全唐诗》。江湖夜雨在他的自序中说,他曾经做了个梦,梦中说他的前生曾在大唐盛世中生活过,所以翻开《全唐诗》,就如同和自己痴爱的人相拥。虽然家里早就有了套《全唐诗》,因为欢喜这个“大唐才子”,还是掏钱把江湖夜雨的新著背了回来。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同时也是国学大师,他的辑佚成就卓著,辑佚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占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鲁迅辑佚义例严谨,考证精确,特点鲜明,是民国时期辑佚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古籍辑佚学上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为南宋的两部官修目录,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但因亡佚时间较早,后世学者难窥其貌,幸赖民国赵士炜爬梳坟典,成《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一书,然其辑佚工作百密一疏,尚有遗漏、讹误等问题。论文试图通过对《中兴馆阁书目》的重新辑佚与研究,对《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进行全面考察,增补该书所漏辑的《中兴馆阁书目》六条、《中兴馆阁续书目》十一条条目,并对其讹误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唐诗纪》是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全唐诗"编纂史上,其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成书于万历前期,包括初唐诗纪六十卷、盛唐诗纪一百一十卷,收录作家572人,诗歌8362首(句)①,诗以人分,人以世次,同一人名下,诗歌分体排列.《唐诗纪》始事时间较早,在唐诗搜集、校勘、辨伪等方面,为清修《全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发凡起例的意义.然而,由于规模较大,传本难见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其编者吴琯的认识,自《四库总目提要》出,其后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少有辨者.《四库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二称:"《唐诗纪》一百七十卷,明吴琯编.琯,漳浦人,隆庆辛未进士.尝校刊冯惟讷《古诗纪》,因准其例辑此书."②这里关于《唐诗纪》编者吴琯生平的考释,讹误迭出.本文即就吴琯之字号里贯、学历仕进及刻书活动稍作考辨.读书偶得,聊以自备,不妥之处,以祈方家赐正.  相似文献   

8.
《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计收录张旭诗歌十首。今据考证,其中有七首与宋人重出,另三首也在疑似之间。造成这种重收互见的原因,可能在于最初辑录者对书画作品中诗歌之误判。与其说洪迈误判了张旭、蔡襄二人的诗歌,毋宁说他误判了他们的书法作品;与其说洪迈在辑录诗歌时出了问题,毋宁说是在书画鉴定上出了问题。而陶宗仪、文徵明等人的题跋鉴定,又误导了我们今天对所谓《张长史缣素四诗帖》的辑佚工作。张旭伪诗现象,不是孤例,在唐宋时期的总集、别集编纂中,往往有之。  相似文献   

9.
续夷坚志》诸题跋尚未见有人进行系统考证。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后人妄加填补的现象。其版本源流、亡佚情况,也需要深入讨论。今天所谓的辑佚,有一些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0.
前人在整理唐诗时,对异文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清编《全唐诗》亦复如是,基本上保留了所见的异文。一些有名的唐诗注家对异文也多取"述而不作"的态度,不定其是非,更不擅自删削。这为我们研究唐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近年来,随着唐诗整理工作的深入,对异文的考订颇为学界所重视。在唐诗异文中,既存在讹字,也存在讹句,这无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唐诗中的问题。能够将异文的错讹甄辨出来,还唐诗以本来的面目,对唐诗的进一步研究肯定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宋词虽与唐诗齐名,却不为正统学人所看重。在清初《全唐诗》问世并享誉学林后,宋词依然保持其原始的流传方式:或在文集外单行,如《东坡长短句》;或借选本传播,如《绝妙好词》;或赖词籍汇编以存诸家之作,如《宋名家词六十一种》。直至近人朱祖谋编《疆村丛书》收宋词二百馀卷,仍难据以窥知宋词全貌。宋词无总集、无全编,学者憾之。  相似文献   

12.
日本市河世宁(1749—1820),江户时代后期著名汉学家,曾于日本文化元年(1804),搜集《全唐诗》未收作品编成《全唐诗逸》三卷,据《千载佳句》、《文镜秘府论》、《游仙窟》等中日古代文献所录唐诗,补进72首作品及279个句子,作者128人(其中82人不见于《全唐诗》)。其《全唐诗逸》于清代嘉庆间传入我国,鲍廷博将其收入《知不足斋丛书》,现附录于中华书局校点本《全唐诗》卷末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全唐诗》末,这是市河  相似文献   

13.
一聂夷中,晚唐著名诗人,曾任华阴县尉。其籍贯旧有二说:一为河南人,一为河东人。现存史料中,五代人孙光宪《北梦琐言》首述聂氏籍贯,谓其为“河南中都人”①。嗣后宋元诸书,如蔡居厚《诗史》、阮阅《诗话总龟》、魏庆之《诗人玉屑》、辛文房《唐才子传》皆从之,谓聂夷中为“河南人”,而均不标县籍②。至明代,高《唐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云:“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③其后清《全唐诗》卷六三六、李调元《全五代诗》卷六聂夷中小传皆承其说④。近代以来,有关论著述及聂夷中籍贯,或取河南说,或取河东说,并无考证。195…  相似文献   

14.
顾文杰 《兰台世界》2017,(14):81-84
在辑佚学理论研究早期,梁启超、刘咸炘成绩斐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作中对辑佚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辑佚的材料、辑佚优劣的评判以及辑佚的价值等做了系统的宏观阐述,刘咸炘则在此基础上对辑佚做了较为细致的探微性研究,二人成就各有建树,试对其辑佚学思想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全唐诗》的异文极为丰富,造成异文的原因也较为复杂,其中属于文字相讹而造成的异文就不少。分析这类讹字异文,发现其相讹的情况也比较纷繁。虽说如此,归纳一下,大体上也只有三种类型:一是异文二字直接相讹;二是相讹异文二字,其中有一字是讹字的同义字;三是相讹异文二字,其中有一字是讹字的假借字。后二种类型较之前者,识别起来自然要困难些,姑且称为间接相讹。笔者以为,认识唐诗异文讹字的规律,对于提高文字校勘的水平或甄别唐诗各种版本的源流,都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近年来,笔者对《全唐诗》的全部异文做了些甄别、归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档案文献鉴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档案文献鉴辨的萌芽,后经两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步成熟,并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鉴辨方法。在此过程中,历代档案学者及历史学家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身体力行地开展档案文献鉴辨工作,在档案文献鉴辨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档案文献鉴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档案文献鉴辨的萌芽,后经两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步成熟,并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鉴辨方法。在此过程中,历代档案学者及历史学家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身体力行地开展档案文献鉴辨工作,在档案文献鉴辨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论孙星衍的辑佚学思想、方法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星衍是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文献学家。其辑佚不以量多见长,而以精审著称。所辑《仓颉篇》《括地志》《汉宫七种》《周易集解》等以辑文完备、体例合理、校雠精审在辑佚学史上影响深远。他所采用的取众本之长、合众人之力,以足本、善本为底本,通过扩大辑书范围不断补充佚文、力求完备的做法在今天的辑佚工作中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做好不易。但是,如果编辑对自身要求不高,做一个“编书匠”(即有人所说的“编辑工作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那是不难的。若是做一个“吃现成饭”的编辑,见到成熟的稿子才采用,几乎不动“一枪一刀”就发稿了,那就更易。这样的编辑大概只要上过几年学就可以“当”的。现在的编辑队伍中,不少人是名符其实的编书  相似文献   

20.
李德林是北朝后期至隋朝初期的著名文人,在当时有重要的影响,但其文集在宋代以后散佚了。文章阐述了《李德林集》的流传、辑佚,并对一些轶文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