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根据逻辑派:"谎者"、"理发师"和"(韩非)矛陷盾"论题,同犯隐蔽的矛盾谬误;当被揭发后,"千古之谜"简明消解了(三者均可简化为明显的矛盾"P而非P",四者均可称为"自我否定指涉")。当我们更进一步揭发"谎者"随后又犯"复合命题"谬误,指出"谎者"只是"拟似真矛盾",更能超越逻辑派而直面辩证派的"辩证矛盾(真矛盾)",更彻底地消解了它!注意:辩证派的"亦此亦彼"论题否证逻辑派的"不矛盾"律。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自涉"还是"非自涉",只有它们产生假(或矛盾)句时才应被禁止;一个论题是否称为"悖论",要看它的"严肃性(牵动重大、举足轻重)"或"论争性(扑朔迷离、悬疑难决)"而定.这个广义"悖论"属下可有多个狭义.这样,我们首先抛开"自涉"、"悖论"而把"谎者"论题极度简化为"矛盾"论题并消解,最终表明了西方解悖雄师"尽墨"!  相似文献   

3.
假句(包括矛盾句)存在于语言里是合法合理的."层级"论将存有"矛盾被证"的自然语言宣判"死刑",是把人(语言使用者)的逻辑犯规归罪于语言本身,而解悖方案回归自然语言实际是对塔斯基"层级"论宣判死刑.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逻辑悖论研究的重心自然而然转移到了"语义悖论"上来.塔斯基对"谎者"悖论的解释,以"本语句"指称或界定"本语句假",犯了"矛盾定义"的谬误,而哥德尔的理论也因跟塔斯基理论的内在联系,也可能引起我们的疑问.  相似文献   

4.
悖论即无论假定其真或假,都可必然推出与假定相矛盾的结论的命题。本文根据悖论的这一基本性质,以《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数学小辞典》两书中的讹传为例,对“谎撒者悖论”的古典表述及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历来被人们当作悖论的“撒谎者悖论”,如假定其原始命题为假,并不能必然推出与假定相矛盾的结论((?)—/→P),故而它不具备作为悖论的基本条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进而揭示了造成这一历史误会的根源,并尝试纠正这一错误,给出“撒谎者悖论”的正确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其所容纳的“矛盾”被称为“真矛盾”。在弗协调逻辑看来,逻辑悖论就是一种“真矛盾”,是可以被弗协调逻辑系统所容纳的。在分析逻辑悖论语法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弗协调逻辑消解悖论的逻辑机制。弗协调逻辑作为一种解悖方案,实际上是隔离了悖论对系统的不良影响,这种隔离意义上的悖论消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相对于协调而区分出来的弗协调,也具有重要的逻辑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自涉悖论——兼论中国古代逻辑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各小段均提出了一些逻辑、自涉与悖论的“新论点”。其它附带的相关理论也许过于简略,读者可参看近作[1][2][3]。  相似文献   

7.
<正> 一、教育中的悖论现象悖论(paradox)按其本来意义是指一种逻辑矛盾的现象。《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解释说:悖论“指由肯定它真,就推出它假,由肯定它假,就推出它真的一类命题。”用康德的哲学概念来说,就是二律背反(antinomies)。在教育理论中存在着普遍的悖论现象,但这种悖论,不是一种逻辑矛盾,而是辩证矛盾的反映,即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8.
思维一旦出现自我否定就必然出现悖论,通常人们从肯定或否定一悖论,到否定或肯定它的推理都是合乎逻辑的,黄展骥先生提出的说谎者悖论(黄称为“‘强化谎者’悖论”)的推理犯了“复合命题”谬误的观点,是颇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对芝诺悖论迄今尚未有全面、通俗而透彻的逻辑分析。这几个悖论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结论的荒谬性不言而喻,但其论证却似乎难以挑出毛病:前提都好像是可接受的,而论证形式也仿佛没有违反逻辑规则。其实,它们的结论并非必然违背常识,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立。而在通常条件下,其结论之所以不可接受,实源于其论证中隐含着真正的逻辑谬误:把可带有统一度量单位的"无穷"与不可能有统一度量单位的"无穷"混为一谈,把相对于具体条件的现象(静止、运动、速度等)绝对化、无条件化,从而要么违反同一律,要么违反充足理由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像”(好像)是重要而又常见的比喻词,它经常出现在比喻句中,因此有些同学一看句中有“像”(好像)字就不假思索地把该句判断成比喻句,这就走入了“像”字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就要注意识别以下几种“假比喻句”: 1.真夸张假比喻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