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独立后,英国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殖民政策,放弃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加强了对殖民地政治上的控制,从而使印度、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得以巩固、扩大。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一起,构成了第二荚帝国的核心。英国对这两个殖民地的政策实际上代表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帝国政策。英国对印度统治政策的调整,为英国统治落后地区殖民地提供了蓝本和依据。而英国对加拿大的新政策则确立了英国对英裔和非英裔白人殖民地的统治机制。这一时期英国帝国政策的调整,否定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开始了新的自由主义殖民政策,奠定了英帝国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黑暗的心》中的存在主义进行分析,探究康拉德对殖民政策的思考。康拉德对殖民政策思考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1、非洲人种与欧洲人种无优劣之分;2、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殖民政策是一种犯罪;3、非洲大陆抵御殖民政策的出路在于黑白对话,有限抵抗和提高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3.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它有着丰富的殖民统治经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缅甸是英国殖民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政策表现出了与其他列强不同的一面,同时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英也适时地调整在缅甸的殖民政策。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自由贸易运动中出现"小英格兰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反对战争和帝国主义,批评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外交政策.尽管具有这种思想的"小英格兰主义者"要求反思殖民地的作用,但本质上并不否定英帝国,而是从英国的实际利益出发,主张建立一个政治文化帝国.这种思想对英国的殖民政策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1857年至1859年在南亚次大陆的大起义极大震撼了英国人。面对近似疯狂的起义,几乎每个英国人都产生了爆炸式的反应。大起义本身和残酷的屠杀深深震惊了英国人,它打乱了英国政府所谓"西化"印度的进程。大起义期间,英国人对印度的态度也发生很大改变:从最初歇斯底里的复仇情绪到后来反思英国殖民政策的某些弊端。这种情绪上的转变为在印度的和解政策和适度重建计划提供了条件。大起义被镇压后,英国政府致力于调整在印度的殖民政策。东印度公司被取消,英国政府直接管辖印度。因此,大起义成为英国和印度两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众多殖民地中,印度殖民地占有突出的地位。英国对印度的统治非常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它不断调整对印度的政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实现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英国开始执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政策。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改造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宋景田 《新高考》2010,(4):39-39
美国教科书认为独立战争是长大的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总爆发。18世纪初,殖民地居民已经习惯了通过殖民地议会的存在和运作实行自治。议会的代表通常把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英国和王室的利益的放在首位考虑。随着英国调整殖民政策,从比较宽松管理到比较集权的控制,北美殖民地开始不高兴了。  相似文献   

8.
杭聪 《唐山学院学报》2012,(2):38-42,10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在英属黑非洲殖民地的公职人员政策有三次调整,分别以扩招、稳定和留任为重点,很好地配合了英国的整体殖民政策。扩招是为了落实殖民地开发计划和地方政府改革计划,稳定和留任都是为了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中尽力保持自己的殖民利益。其中英国对尼日利亚的公职人员政策较具典型性。英国的政策没有解决独立前后殖民地公职人员缺乏的状况,直接原因在于英国撤退得过快,深层原因则在于其长期以来对殖民地社会发展的忽视。  相似文献   

9.
英属北美殖民地自建立起便与宗主国长期保持了并存互利的关系。英国在从殖民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全面开拓与发展。18世纪60年代初开始,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由温和转向强硬,导致双方关系由共处演变为决裂,最终引发了独立战争。因此,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是导致其与殖民地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它在推动殖民地发展和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殖民化是罗斯福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一战后直至其生命最后一刻,他是反殖民主义的。但是,不同时期的西方学者对他的非殖民化思想所持的观点存有巨大差异。正统观点认为罗斯福非殖民化思想源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传统,而修正学派坚持认为罗斯福的反殖民政策有益于美国国家利益。一些西方史学家提出罗斯福的反殖民政策的制定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因素影响。中国学者一般认为罗斯福的非殖民政策是建立在美国国家利益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的香港在英国殖民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司法领域,领事须将领事口岸的重大案件或对其裁决不服的案件交由香港高等法院市理。随着香港经济中心地位逐渐被上海替代,香港高等法院也丧失其远东司法中心的地位。其地位演变与英国殖民者在远东的利益和殖民政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殖民地时期,北美人民面临着险恶异常的内外环境,急需建立一支军队来保卫自己的安全,然而由于当时的殖民地非常贫穷,无力维持一支职业军队,同时由于殖民地人民对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记忆犹新,产生了对常备军的厌恶之情,加之英国的殖民政策等等,因此各殖民地当局均确立了全民服役的民兵制。北美的民兵制起源于英国,但这种制度传至北美后,却形成了许多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后,民族主义的兴起及英国殖民政策的调整,促成塞舌尔政治现代化的启动。政党政治的发展及宪政变革的推行,最终使得塞舌尔迎来独立。1977年政变后,塞舌尔既定的英国式民主政治逐步被社会主义集权政治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苏东巨变后,塞舌尔又重新走上政治民主化轨道,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近代资本主义在其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发展阶段中,推行了内容不尽相同的殖民政策.了解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寇松担任总督时期成效较大。1905年,寇松在与英属印度陆军总司令基钦纳的争论中受挫,最终辞职离开印度,反映出英国殖民当局内部的一些矛盾。表面上看,寇松和基钦纳之争只是一场关于军人职位的冲突,但是在这场冲突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重要的政策分歧。这些分歧实质上与军人权力、印度地位、殖民政策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剧了冲突的严重性。正是这些分歧改变了国内政府对寇松的支持,最终动摇了寇松在印度的地位。寇松与基钦纳的争论也表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6.
付慧 《历史学习》2004,(10):18-19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波士顿倾茶事件”反映了:A.北美人民对东印度公司的强烈不满B.北美人民对民族独立的强烈要求C.北美人民对英国殖民政策的强烈不满D.北美人民民族意识日趋增强参考答案是B。乍看起来似乎不错,因为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一年多后,北美人民掀起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但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没有证据能够表明波士顿倾茶事件反映了北美人民对民族独立的强烈要求,从试题中能够反映的应是C,虽然有人很早就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想法,但是北美人民的独立要求,是在独立战争打响近一年以后,确切地说是在1776年才…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在德国“世界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在经历了资本主义急速发展阶段之后跻身于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列,出兵侵占胶州湾是德国进入帝国主义全盛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俾斯麦大陆政策背景下的殖民政策与威廉二世“世界政策”指导下的社会帝国主义政策进行比较和分析,阐明德国侵占胶州湾与德国实施舰队计划及海军战略的关系,为认识这一时期的德国对华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俾斯麦大陆政策背景下的殖民政策对俾斯麦在殖民问题上的立场及其变化,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俾斯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德国获取殖民地采取了怀疑、消极甚至完全拒…  相似文献   

18.
保证制度(Guarantee System)作为近代英属印度建筑和营运铁路的一项政策,在当时就颇受印度各界的反感和非议。后来的学者也多对它持全盘否定态度,甚至认为采用这一制度是印度的“经济自杀”。本文拟从其产生、内容和作用等几方面对该制度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19世纪中叶,印度全面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重点从军事征服转为更迅速、更有效地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产品、资本市场,加上当时战事甫平形势下的政治、军事需要,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建设先进的高效运输网——铁路系统。  相似文献   

19.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近代史上唯一免于殖民地的国家,从大国争霸的角度重新考察,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大国争霸斗争的结果影响了对泰国的殖民政策,使泰国得以保持独立。  相似文献   

20.
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本利用自己在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大肆在东北地区推行自己的殖民政策,积极开展殖民活动,其中非常重要的殖民政策之一就是在1930年代末期所推行的“北边振兴计划”。日本的移民活动实际上是支撑起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的基础,没有移民大面积的迁入就不存在日本关东军后期在东北边境地区的布防和发展“北边振兴计划”中的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