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文红 《青年记者》2007,(18):66-67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和内容,通过对新闻嘉宾的现场访谈和主持人思路的引导,反思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思考,给人以启迪。由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时效性强,选题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备受人们关注。但是,在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由于节目诞生时间较短,节目制作者、主持人对人文关怀内涵的理解不到位,甚至节目制作人员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达不到人文关怀的制作要求,一些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人文怀内涵的表现差强人意。这同时代发展和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自身发展要求都极不适应,需要电视工作者从理论上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2.
徐月仙 《视听纵横》2010,(4):101-102
“新闻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和记者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的群言式的言论节目。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以新闻事件为话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通过对新闻嘉宾的现场访谈,反思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感受,从而启迪更多的电视观众对这个事件的思考。由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时效性强,选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备受人们关注。目前,不论是央视还是各地方电视台,都有大量的新闻谈话类节目。  相似文献   

3.
艾然 《今传媒》2014,(7):130-132
网络访谈是当前各大主流新闻网站运用较多的新闻样式,也是网络媒体引导网上舆论、掌握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和传统媒体的访谈节目相比,网络访谈具有互动性强、贴近性强等特点优势,在设置议题、主动发声、沟通网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要运用好网络访谈这一舆论引导样式,则需要将话题、嘉宾、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统筹考虑、合理实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的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是近年来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它能够呈现出时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以及社会热点内容,在新闻中人是主体,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完成话题.本文着重就话题控制在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中的价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淳 《新闻前哨》2010,(8):67-68
网络新闻访谈是主持人与嘉宾,就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在线访谈作品。是网络媒体特有的一种新闻体裁.被网络媒体大量采用。由于网络新闻访谈在舆论引导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独有的传播形式和优势.新闻网站在策划和实施网络新闻访谈中,必须抢占舆论制高点,体现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郑伟滨 《新闻窗》2011,(6):127-127
近年来访谈类节目大受观众欢迎,绝大多数的访谈类节目,都为电视台带来了不错的收视率。所谓访谈类节目,就是指节目主持人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近期社会热点为谈话主题,以传播者和受众之间通过电视节目的实时交流为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7.
王峰 《新闻传播》2010,(5):97-97
一、依据主持风格.打造品牌节目 主流访谈类节目包含新闻类、专业类、情感类、社会生活类。当前,明星类访谈节目比较受关注,因为其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渴望了解名人成长过程及其艰苦创业奋斗过程的心理。但明星资源是有限的,它会导致节目制作一段时间资源短缺的危机。一档好的访谈节目应深入分析观众的心理,并针对一定的观众群体打造有品质的节目。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电视媒体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受众的流失和收视率的下降导致电视台的收入在不断下降。在地方台的电视节目中,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也在不断下降。本来,访谈类节目作为一种具有新闻深度的节目类型,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价值需求。但随着新媒体中各种网络节目的出现,受众的注意力被各种娱乐性、趣味性的节目吸引。为此,本文将分析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其现状给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闻访谈类节目是重要的视听节目类型,其中的直播形式更是受到观众们的欢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新闻访谈直播成为当下的热点形态.本文重点关注各类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新闻访谈直播,首先从形态演进角度分析了从广播电视新闻访谈直播到移动新闻访谈直播的形态演进;其次,结合互动仪式链相关理论,从移动访谈直播间、直播过程的互动、访谈内容的共享三个层面分析了移动新闻访谈直播的特点;最后,总结了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分析移动新闻访谈直播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辰璐 《今传媒》2023,(9):100-106
在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下,访谈类网络真人秀综艺节目开始尝试融合不同类型的节目元素,以此打破传统访谈类节目固有的边界,与其他类型的节目相互融合、相互衍生。本文对访谈类节目现行尝试的创新策略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通过梳理腾讯新闻《仅三天可见》的节目内容和播出状况,分析该节目在创新实践中作出的努力,从内容策划、视听语言、场域的角度探讨其成功的因素,旨在为访谈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作品视角。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视访谈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又一主流形态,主持人作为嘉宾与观众的纽带,其提问艺术的有效运用,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发展,也是彰显访谈节目血肉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四种类型主持人所呈现的语言特性,并从中分析了提问艺术的表现形式。随后,从提问技巧、方式等方面,论述了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同要素下呈现不同的提问艺术、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的运用两方面,阐述了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的有效呈现。本文旨在强化电视访谈类类节目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访谈类节目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电视类节目之一,在电视媒体传播新闻、弘扬教育、文化娱乐以及信息服务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更加突出社会性,反映社会民众真实的生活。因此访谈类节目更加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在节目的制作上更加贴近社会民众的真实生活,反映节目嘉宾的心路历程。然而近年来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很多电视新闻媒体急功近利,过于重视访谈类节目的娱乐性而忽略了真实性,这样毫无疑问是违背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初衷。作为访谈类节目制作人员,要时刻谨记以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己任,拉近与社会民众的心理距离,发扬人文关怀精神,讲述社会民众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访谈类节目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深处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于心灵的交流有了更多的期待.而作为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充分具备属于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样才能吸引嘉宾和观众.为此,本文对我国访谈类节目中的主持人的个性与风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60年代,电视访谈节目在美国就已经出现,在西方叫TALK SHOW,一些港台媒体则将其翻译为脱口秀。一般来说,访谈类节目是指邀请嘉宾参与节目,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开放现场热线接受场外观众的电话参与,利用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来吸引观众的一类节目,它主要涵盖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等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强、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访谈类的节目热情不断下降,《说出你的故事》、《非常静距离》等老牌访谈节目的优势不再,加之很多传统访谈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后续乏力,面临着访谈内容一成不变、节目形式僵化等困境,影响力日渐式微.在此形势下,许多传统访谈类节目开始积极寻求突破口,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16.
王兵兵 《视听界》2004,(6):87-87
所谓访谈节目,顾名思义就是以谈话方式为主的节目,它是主持人、特约嘉宾围绕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交流的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听众可随时拨打热线电线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出色主持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驾驭意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作变动、人口流动、竞争加剧等问题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和困扰现代人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以其贴近性、服务性的定位,深切的人文关怀,受到了观众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资讯的快速传播,访谈类电视栏目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观众的收视需求及同类节目急剧增多,曾热闹喧嚣一时的访谈类节目遇到了瓶颈。本文以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为例,通过对其表现形式、选材、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当前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并探讨此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电视媒介传播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高官访谈"节目的生存价值、提升空间理应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从权力关系的明确与回归、公民意识的觉醒、媒介意见沟通功能的实现等方面探讨了"高官访谈"为现代民主政治搭建公共平台的生存价值.同时,本文又分别从政府、公众和媒介三方面探讨了此类节目的不足及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传受双方互动交流,孕育了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互动性新闻。互动性新闻具有传受双方互动交流的特质,具有第一时间、无限空间和广泛参与性,具有现场(超)文本互动和二度传播效能。互动性新闻与报纸编读热线类新闻比,它是即时式不是异步式;与电视谈话类新闻比,它是自发式不是预设式;与电台直播热线类新闻比,它是全景式不是点对点式。互动性新闻的传播价值在于对社会热点、焦点的特别关注,在于体现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价值,还在于实现新闻全方位无间隙传播和搭建开放性的“采访报道”平台。互动性新闻创作的主要环节有话题设计、互动优势、二度创作和多媒体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