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诗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3):70-75
自联邦成立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始终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其外交和防务政策的重中之重。在依附于大国保护其安全的机制中,澳大利亚在军备控制、裁军和核不扩散政策方面是一个较为被动的旁观者。随着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澳大利亚希望多方位来实现国家安全,而建立全球和地区安全机制,是其外交努力追求的方向。澳方希望藉此来提高自身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地位及其影响,但它在这些领域的骑墙态度却影响了这一抱负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周清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24-125,130
本文拟对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努力推动美苏军备控制,促进东西缓和进行研究。其主要是通过整理和研究约翰逊执政时期美苏领导人关于武器限制问题的对话,分析约翰逊对军备控制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周清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本文拟对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努力推动美苏军备控制,促进东西缓和进行研究.其主要是通过整理和研究约翰逊执政时期美苏领导人关于武器限制问题的对话,分析约翰逊对军备控制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军备控制与安全》杂志主办的军备控制与国际安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与会的3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时就未来中国军控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能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81-83
在军备控制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军备控制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背景介绍入手,讲述军备控制理论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明确相关理论的学理价值。同时,结合军备控制学习,指导学生从总体框架把握的高度,理解、掌握其主要观点和内在逻辑。研究性教学应特别强调引导学生把握军备控制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并将其作为整个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6.
高拱军备边防建设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扭转明中期以来军备废弛的现状,适应明中期国防的实际需要,高拱改革军事体制,增加兵部官员,创设军事官员人才储备制度、特迁制度、边防官员休假和内迁制度等激励机制,同时强化军备人员不职误事的惩处之制等,使明中后期军备一度振兴,边防形势大为改观,其改革意义重大,在明代历史上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7.
丁英胜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8):75-79
1919年8月英国内阁制定了未来十年内不参与大规模战争的十年计划,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英国大幅度削减国防经费,军备建设受到军费支出下降的严重制约,对30年代英国的外交与重整军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核区作为特定区域内国家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建立互信措施的一种安全合作机制,也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军备控制措施,或可以说是机制。根据军控理论,无核区属于军备控制的范畴,表现在核裁军与防止核扩散方面,即对核武器的“量”及“使用方式”的控削。 相似文献
9.
程文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6-19
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裁军问题的进展,促使美国默认了1935年德国重整军备的举动。同时,美国也冀图通过此举消除德国的不满情绪,进而使欧洲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虎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28-31
国际争端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发生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联合国的宗旨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历来以和平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及其现实问题。我国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在对外关系中,我国历来主张并积极实践以谈判和协商、翰旋和调停的政治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对于国际仲裁,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不接受任何仲裁条款。80年代后期,在我国与外国签订的非政治性国际条约中,开始接受仲裁条款并有实践。同时,我国也历来拒绝通过国际法院解决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争端。80年代开始以来,除了对一些涉及我国重大国家利益的国际争端仍然坚持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之外,对有关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由国际法院解决争端的条款一般不作保留。 相似文献
11.
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研究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试图解释和描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权力的变化。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研究相比 ,主要区别在于它超越了国家中心体系及其核心内容 ,如国家权力、国家间关系、国家主权等。它将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的和非国家的行为体都作为其研究对象 ,强调全球利益、全球关系及全球价值 ,试图探索主权国家体系之后的世界秩序和模式。这一领域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从实践上 ,都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诸如主权国家地位和作用、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关系、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及全球治理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表现为时代主题,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对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决定国际政治关系,在国际交往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既是国家之间一种普遍的交往方式,又是国家利益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政治化时代,如何在相互依存度不断深化条件下实现旅游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普遍关注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4.
贺梦依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88-91
文章从语言学与国际政治学相结合的角度对意识形态的定义进行了梳理,意识形态不仅是观念、思想体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意识形态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更是国际政治合法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以乔治·莫德尔斯基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学派认定在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作用下,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论点旨在为“中国威胁论”张目,文章对这一论点在新世纪的可行性提出质疑,认为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全球化、非传统安全和国际机制将增加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扩大其利益面,从而消解这种“规律”,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的关系走出历史的循环。 相似文献
16.
赵志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14-19
国际裁军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重要外交思想之一。但罗斯福早期是一个好战的军国主义者 ,2 0年代以后受威尔逊主义影响 ,才开始转变为全面裁军的积极倡导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罗斯福放弃全面裁军思想 ,转而主张局部裁军 ,要求强制解除轴心国家的武装 ,反对中小国家拥有军备。罗斯福裁军的动机不仅与经济、贸易和安全等因素有关 ,同时也是他的集体安全思想的反映。罗斯福的裁军思想虽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也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7.
蔡鹏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8-9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革是直接相关的,它不仅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格局的维持与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也就意味着该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的提升,也就有能力来挑战当下存在的世界格局。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整个世界格局转换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宋惠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4):9-13
目前,对政治腐败实质的认识,越来越形成了国了性共识,而事实上腐败已经成为国际现象;政治腐败的危害则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威胁,所以,我们应该把反腐败作为一项严肃的国际政治事业来对待,文明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反腐败斗争中将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国内外教育界影响巨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国际政治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具体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阐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政治概论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使国际政治专业教学模式更加适合专业培养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