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的产生》一课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几种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接下来的验证实验是教师演示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其一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其二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小球。虽然这两则实验都会出现一定的现象,但要使全班的学生都能有一个醒目的观察还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两则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2.
3.
五年级《科学》(青岛版)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同学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仅提出了用"音叉"这种器材来做这个实验。我一直认为单用一种器材做实验来说明一种道理,会使学生产生牵强的感觉。因为,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2008,(5):16-19
一、情境:经验唤醒,冲击已有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声音》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 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听一段优美的音乐 ,猜这段优美的音乐是怎样发出来的呢?2 看———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喇叭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老师今天特意请来一位“小精灵”(用乒乓球做的小人头) ,同我们一起欣赏这优美的音乐。(教师把“小精灵”放置在喇叭的纸盆上 ,音乐响起后 ,“小精灵”因纸盆的振动而欢快地跳起了舞。)师 :大家知道“小精灵”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地跳起来吗?二、发现问题 ,引导探究1 猜测 :(当学生看到“小精灵”在喇叭的纸盆上跳动时能稍稍领会到)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提问 …  相似文献   

8.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一、注重实效,因势利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把气球弄爆产生声音有没有振动,用手握住三角铁再敲击发声有没有振动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是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应该具有及时判断迅速转化的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在课堂里解决的,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由扶到放,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概念。对于那些一时无法在课内解决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寻找答…  相似文献   

10.
11.
有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内容,“自然”、“常识”、“科学”教材中都有,教学内容基本相同。鼓皮、尺子、皮筋三个观察实验也都有.尺子振动发声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拨动尺子使学生知道由于尺子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们仍用着《自然》教材,但如何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课标的理念重新审视《自然》教材,赋予“旧教材”以“新生命”,尽快地和新教材接轨,是摆在每一个自然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更值得我们研究。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教学目标1.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2.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积极和同学合作进行实验。3.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片断(背景:前一课鼓励学生确定与声音有关的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设…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把气球弄爆产生声音有没有振动,用手握住三角铁再敲击发声有没有振动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是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应该具有及时判断迅速转化的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在课堂里解决的,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由扶到放,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概念。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观察物体在发声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科学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食品保鲜袋、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塑料直尺、军鼓、鼓槌、豆类、吉他、风哨玩具、琵琶、碰铃、水槽、水…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这一课研究的是声学理论,要求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学生实验来完成的,其中钢尺发声和弹动绷紧的皮筋发声是两个主要实验,由于材料易得,教材叙述得很详细,要求学生照着做。我认为这些实验的做法是次要的,学生一看就会,关键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提出问题师:我们桌上都有一面小鼓,请你敲击鼓面,眼睛认真观察鼓槌和鼓面接触的地方。(学生敲击鼓面后认真观察。)师:说说你的发现。生:鼓面上下晃动。师:你可以用动作描述吗?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辨听声音》之后,在同学们已认识了不同物体会发出不同声音的基础上,关于声音的又一探究主题。教材按照“提出问题—获取事实—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实验分析—归纳结论—应用拓展”这一发现式探究活动的程序组织内容,共安排了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自制小乐器。教学目标1.亲历物体发声的体验、实验、观察探究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步骤,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2.与同学合作交流,研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小乐器,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3.学会在比较…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要创立一个和谐民主的气氛,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初步体验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何玉芹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进行验证。教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