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安以西200里,史称中华民族发祥地周原的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矗立着一座因保存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和唐懿宗皇帝献佛的稀世珍宝而名播寰宇的佛教名刹法门寺。史载,早在东汉永平年间,这里就有了无忧王真身宝塔和寺院。此后,虽然朝代更迭、兵燹时起,寺院也几毁几复,宝塔却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2001年3月,在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东街北邻,出土唐代咸亨三年(672)古墓一座。该墓墓室呈南北走向,南北长5.84米、东西宽4.7米、高1米,墓底及墓室四壁均用青灰砖砌成。墓中出土墓志一方(已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秦王镜一面(现存三面秦王镜之一,因锈蚀破裂,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具有波斯风格的实用瓷器及唐三彩数件,硬质白陶明器一宗。笔者以志文与古文献结合,对墓主姓氏与生平略作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集安发现多座高句丽时期规模较大的阶坛积石墓,非常引入注目,根据其规模和有关材料看,其应为高句丽王的墓。笔者从有关材料和考证认为,将军坟为长寿王墓、太王陵为好太王陵、千秋墓为美川王墓、西大墓为西川王墓、临江大墓为东川王墓。  相似文献   

5.
太王陵是一座大型阶坛积石石室墓。坐落在禹山南麓一座小丘上,其南侧百米有集安至青石的公路和集安至朝鲜满浦市的铁路各一条,墓北为乡路,西侧陡坎下是一条沟谷,谷中有一条俗名马莲河的小溪向南注入鸭绿江。墓葬东北360米公路边上有一座和太王陵密切相关的好太王碑。  相似文献   

6.
正2006年5月下旬,经向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我们配合省考古所,对暴露于盖州市南郊的一处沙坑边缘上的部分汉代墓葬进行了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8座。这些墓葬均已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其中与其他7座墓葬相隔较远的M7(编号06GGM7)保存最为完好,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位于辽宁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第二村民组菜地上,为长方形土圹竖穴木椁墓,墓圹西壁局部和西南角已被  相似文献   

7.
2013年5-7月,在河南省偃师市首阳新区永宁路基建过程中,发掘一批东汉至西晋时期墓葬,其中东汉墓M4规模最大,该墓位于永宁路与汉魏路(华润路)交叉口往东约200米。M4地表原有封土,勘探地表下原始封土呈圆形,直径约31-32.5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多室砖石墓,由墓道(附2耳室)、甬道、前室(附1耳室)、西后室、东后室(附1耳室)组成。墓室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西侧砌有棺床,两个后室均呈纵长方形。墓葬盗扰严重,出土器物12件(组),有陶质瓦当、铜质弩机、车马器等。M4位于东汉帝陵邙山陵区东部的陪葬墓区内,属于帝陵陪葬墓。通过M4布局分析,前室棺室与双后室均至少可葬1人,总计至少葬有3人。M4墓葬形制巨大,结合随葬器物特征,该墓应属东汉中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葬。  相似文献   

8.
2012年7-12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东南部发现并清理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6座,出土各类文物120余件。其中四座明代墓葬(编号2012M11-13、M46)保存完好,出土文物精美。尤为值得注意的是,M11、M12、M13三墓并排分布,方向一致,距离较近而互相之间无打破现象,且三墓形制相同,推测应属于同一家族。M46为竖穴土坑墓,墓内出土青花梅瓶一件,器形精美,较为罕见。四座墓葬的埋葬地位于明代徐达家族墓地范围内,附近区域曾陆续发现过十余座身份相对明确的徐达家族墓。综合分布位置、墓葬时代和形制特征等要素,我们推测此次发现的四座明代墓葬与徐达家族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2011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瀍河区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8座墓保存较好,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垂直,填土为五花土;5座墓底部带有腰坑,一座带壁龛。葬具一般为一棺,大部分墓葬被盗扰。尸骨严重腐朽,葬式不明。出土器物较丰富,有陶瓷器、铜器、玉石器等7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有鬲、簋、豆、罐、爵、尊等。纹饰以弦纹居多,绳纹次之,另刻划有三角形波纹、网状纹、S纹、云雷纹及附加泥饼堆纹等。这批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中无车马器,可见其身份不属贵族之列;因随葬陶、玉、铜器等小形器物,应属于普通平民墓葬。其中5座墓有腰坑,并有少量仿铜酒器(陶爵),可能受到殷代埋葬制度的影响,与洛阳上窑等地发现的殷人墓相同。该批墓葬应为西周早期和中期。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0月,黄冈地区博物馆和英山县博物馆在毕昇墓碑发现地西南约500米的乌鸦坪发现有一座宋代墓葬,经请示后,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一、墓葬遗物及时代推论 该墓为长方形单室竖穴岩坑,墓向为320度,填土为沙质黄、黑相间的花土,并杂有砾石,结构严密,似经夯筑。周边为褐红色砂岩,胶结度高,墓壁平整。残墓口长252厘米、宽70厘米、距墓底残深50厘米。坑壁垂直。为单棺,棺痕不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靛厂村回迁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该墓编号为2011FDM1,墓葬为石室墓,坐北朝南,墓门以南结构均被破坏.残存部分长4.3米,宽3.37米.墓室内部较为特殊,墓室四角各立一断面呈方形石柱,柱头辟长方形卯,卯内穿木额枋.墓葬未经...  相似文献   

12.
许虹 《中国档案》2012,(7):74-75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不断推进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央档案馆保存着1941年冬毛泽东为延安中央党校写的"实事求是"手稿,以及1960年为杨颖题词"实事求是努力为人民服务"手记等不同形式的珍贵记录,都体现了这一宝贵思想。"实事求是"概念的由来和含义"实事求是"一语出自《汉书》,班固称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注"务得事务,每求真是"意思是力求得到真正(正本)。可见,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做学问时一种求实的治学态度。现代人按字面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上接2020年第3期第26页)在云南现存古墓葬中,董友第墓保留着一份汉唐造像博大、雄浑的气质,是规格较高、按照中原陵寝制度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它对研究祥云地区,明初内地军队大量南征,屯田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董友弟墓是云南军屯的历史见证,是云南边屯文化现象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4.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西南隅的大葆台西汉木椁墓于1974年6月初在基建施工中被发现,同年8月由大葆台西汉墓发掘组对墓葬进行发掘整理。鉴于一号墓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墓葬形制及结构,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原地修建大葆台汉墓博物馆,以保存并向后人展示这座古墓葬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310国道洛阳市境改建工程沿线开展考古发掘,于孟津县(今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上屯村西北清理西汉墓1座(编号C8M2001),墓葬未被盗扰,形制保存较好,出土器物较为丰富,最重要的收获是墓葬内同时出土8件原始瓷器和2件釉陶器,是洛阳地区以往少见的原始瓷和釉陶同出一墓的案例,反映了西...  相似文献   

16.
201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发掘了一座北宋墓葬(M3)。墓主范天祐,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皇祐元年(1049年)去世,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宋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墓中不仅出土了铜镜、金饰、玉梳等妆饰用品,还出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酒器、文房用具,反映了北宋官僚士大夫的生活意趣。出土的32件黑色生漆薄片,是我国北宋漆器的重要发现,为研究当时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出土铜钱将近300枚,有北朝、唐代、五代南唐、北宋时期铜钱多种。该墓结构较为完整,随葬器物种类丰富多样,是一座典型的北宋纪年墓,为宋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7月8日,笔者在阳新县陈献甲村发现一处明墓花坟,其独具匠心的建筑结构及完整保存的文物,令人大为称奇,堪称鄂东南古墓花坟一绝.  相似文献   

18.
酒务头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河底镇酒务头村西北200米处。2017-2018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甲”字形大墓5座(M1-M5)、长方形中小型墓7座(M6-M12)、车马坑6个以及灰坑5个,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等600余件(组)。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晚商时期的历史、礼制、文化和国家政治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7月8日,笔者在阳新县陈献甲村发现一处明墓花坟,其独具匠心的建筑结构及完整保存的文物,令人大为称奇,堪称鄂东南古墓花坟一绝。  相似文献   

20.
2016年3-7月,为配合山西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工作站、汾西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在山西临汾汾西县郝家沟村北发掘了3座金代砖雕壁画墓。其中,M153是一座仿木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虽彩绘层保存较差,但墓室结构完整且特殊,雕刻内容丰富,出土瓷器特色鲜明,在晋南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罕见。M2与M19是两座毗邻的家族墓,M19墓室大部被毁; M2是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室砖墓,墓室虽经扰乱,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妇人启门图较为生动。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壁画内容及出土瓷器分析,这批墓葬年代为金代,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墓区域面貌和葬制传统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