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老舍早期三部小说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早期在英伦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劣根性一面进行了揭露、批判,并在小说中构建着他的理想人格。虽然其对传统文化有着过于直观的否定,在思想、艺术上也略显稚嫩、粗疏,但却初步显示了老舍创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华人域外生活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描写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在《二马》的人物塑造中探寻老舍先生的对比意图,可以得知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作品信息     
正老舍小说《二马》将首登话剧舞台1999年,老舍的小说《二马》曾被搬上电视荧屏,由陈道明、梁冠华主演;17年后,它将被搬上舞台,于日前在北京首都剧场开启京沪巡演。《二马》1929年创作于英国,是老舍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同奠定了老舍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者的地位。它并不含有太多悲凉的色彩,而是用细腻幽默的笔触,展现了中西交错的异国情缘和各自民族的个性。该剧通过老马和小马父子与温都太太和小  相似文献   

4.
一“追念论”是老舍之子舒乙先生1986年在《一对“孪生”小说》中对老舍的一个文学主张的概括。在《小说里的景物》、《景物的描写》、《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我最爱的作家康拉得》、《小人物自述》四篇文章中,老舍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这个主张。在1931年10月10日《齐大学刊》二卷一期《小说里的景物》一文中,老舍首次提出这个主张,他在谈到景物的地方色彩以后说:这个地方色彩不仅是随手描写一下,有时候竟自是作小说的动机。试读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最多的是回忆体的作品。他们写作的动机,自然也许是因为对一个…  相似文献   

5.
《二马》作为老舍旅居英国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型作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老舍在小说中通过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中国内部的文化差异以及中西之间价值观的差异,给当时孱弱中国的文化自新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蔹拉·凯瑟的《一个迷途的女人》进行解读。在该小说中,薇拉·凯瑟对小说的叙述视角和语言等均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老舍小说《二马》中所展示出来的中国人在异国文化对照下的文化心理.文章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系统原理对小说的话语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典型代表人物老马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十足的爱慕虚荣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是首都人民的骄傲。他的许多作品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二马》《月牙儿》《四世同堂》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称“老舍”先生为“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9.
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 ,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构成了老舍复杂的心灵世界 ,当这种灵魂被老舍情不自禁地写进他的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时 ,体现出老舍那种跨文化眼光 ,体现了老舍一方面深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在深层心理和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 ,使老舍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既体现出了时代的文化选择 ,又充分显示出属于老舍的个性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中。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惨的一生。本文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指出了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在结构、情节、语言以及玫瑰花的喻意上表现出的“陌生化”效果,增加了审美的难度,延长了审美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审美快感,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简论老舍的《微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神》,是老舍先生创作中一篇独特的小说,许多评论家都把《微神》看作老舍小说创作中极富现代手法的显示性小说之一,而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照,《微神》不仅仅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骨架”,它还有着中国传统文学的“血脉”。老舍先生用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微神》中显示了东西方文学的有机交融。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苍蝇》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的成名作之一。作品以崭新的表现技巧以及充满活力和新鲜感的语言冲击了当时文坛。作家巧妙地应用“陌生化”手法,使《苍蝇》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效果。本文拟用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从叙述视角、小说语言两方面浅析《苍蝇》的“陌生化”技巧,从而探讨该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地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出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对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老舍曾表示《微神》是他“心爱的一篇”(《微神·序》)。老舍在创作中很少直接描写爱情的主题,他曾说:“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我老不敢放胆写这个人生最大的问题——两性间的问题”,“在题材上不敢摸这个禁果”(《我怎样写〈二马〉》)。《微神》可算是他首次“放胆”咂摸“禁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  相似文献   

18.
30半代初,老舍对《客》的翻译助他写出了小说《微神》;由《隐者》的翻译“摹”出了小说《歪毛儿》。两对作品的对应与叠合足以将翻译对老舍创作的影响昭示得清清楚楚。但影响还远远不止老舍受译文启发写出与之近似的作品,还表现在对老舍短篇小说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参照着写中,他获得了短篇小说创作的经验与技巧,使他在新的创作起点上迅速前进。其借鉴所恪守的原则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芳 《语文知识》2007,(2):87-89
老舍以其对英国文化的熟稔和英国生活的真切体验,在最早有关北京庶民的小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把英国文化作为他者来观照记忆中的北京市民。并且,在《二马》中又把中国人放置西方的背景中,从他者形象的对照中来进一步映现出自身形象。本文分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指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明中的糟粕的双重批判指向以及对中国新人形象的理想性塑造。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老舍小说创作的关键词之一。站在文化的角度,他对于笔下的市民社会生活进行审视,以东西方文化的双向批判意识建筑老舍式独特的文化观。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的初期创作,30年代回国后的发展,一直到40年代在美国的创作成熟,他一直坚持着对于文化的批判原则,逐步发展完善自己的文化观。以老舍在英美两国创作的《二马》、《四世同堂》为例,着力分析梳理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