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当前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当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从新形势看,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与“主阵地”“主渠道”建设紧密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不但要成为深入学习和牢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行者,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并建构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从理论形态、结构形态、转化形态、实践形态、廉政形态这“五大形态”的建设,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工程”,构建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科学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个倡导”.高校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当通过丰富的载体和方式,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是小康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而探寻拓展其路径,则成为当前文化强国背景下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要以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倡导为依据,凝练价值观表达;要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产品创作的各个领域;要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网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是基于传统文化发育基础和现实文化空间基础上的“辩证生成”过程。前在预设规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根本价值和有效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得以生成、得以有效运行的“客观规定”和“主观约定”。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最大化,必须合理设定“主体间性”、“权义关联”、“道德伦理”、“价值存在”和“理性支持”等张力区间。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的公共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就是要将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公共价值体系确定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而这种公共价值体系的建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为文化的理性过程与理性的文化特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以取得文化自主地位。文化自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如下价值功能: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本清源;有助于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意义;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校园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理念,积极营造和谐的精神氛围,创建和谐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加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我国“一主多元”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明确了政治文化创新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指针,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知命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命、达命"贯通着国人的精神命脉。"知命"是儒家文化生命力强韧的内在表征;"达命"是儒家文化自强不息的外现追求。文章从儒家生命力的价值内核、生死观与知命的关系,及知命观对当代人"文化生态"的环保和修复方面做了进一步发掘和反思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明确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课程体系建设设的方向、目标与内容。具体实施中,重点是以“调和致中”指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中医药学相融合的课程设置;以“医乃仁术”指导建立兼备仁爱与文化教育意识、能力的教学团队;以“精勤不倦”指导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大医精诚”指导建立综合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以“辨证论治”指导形成区域性特色明显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言传语境”与“意会语境”是对低语境和高语境内涵的表征,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两种语境差异有着不同的溯源,容易令交际者产生困惑、误解和不适。在“意会语境”中从事跨文化交际,应该在语言风格、逆向思维和交际观念等策略层面寻找突破口,并坚持差异性、倾向性和合作性三大语境交流原则。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传播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民权思想的崛起,“意会”语境中的中国文化有着向“言传”语境迁移的态势,不仅要求“知识共享”,还要求“价值互补”,既要坚持文化“本土特色”,又要加强外部语言文化的“认同”,这对于培养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理解度和宽容度,增强我们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用“中国话语”构建本土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是传统科技思想价值反映的重要方面。“以道驭术”科技思想的价值可以由当代工程伦理教育的需求决定。“价值映射”为建立“需求”和“价值”间的决定性关系提供指向性表征。定义“以道驭术”思想元素构成的“供给集”以及工程伦理教育需求元素构成的“需求集”,分析“道德跃迁”对应法则,验证了两集合之间“价值映射”关系的合理性。“价值映射”的作用在于将“个人品德修养、共同体间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传统元素”融入当代中国工程伦理教育,发挥工程伦理教育在中国话语体系下的显性功能,即立足优秀传统思想和中国实际,使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为有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高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为例,从深度学习课堂进程维度入手,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教学,以期解决课程思政“怎样做”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明确高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第二,梳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价值导向;第三,采用展示高挑战项目、深入讨论问题、关联知识体系等教学方式来“落小,落细,落实”课程思政。这既能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也能将育人有机融入教学实践,连通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7.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针对师者而言,孔子以此为师道立万世之法。自温故而言,“故”源自“六艺”为主的贵族教育,孔子将其开拓为以六经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体系,涵盖了古代经典、语文与历史的世界,形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内容;“温”体现出中国古典教育涵泳自得的方法与注重生命体验的情感特点。自知新而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自礼归仁”的思想转型为核心,将周代贵族文化转化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文教体系。他们通过经典新诠、语文新解、古史新义等方式,开启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创造性路径。“温故而知新”是中国古典教育的奠基,塑造了古典教育凝聚传统、开启新知、深入生命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教育要求尊重每个独特生命的价值,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培养其个性的自由发展。然而现实中,学生的个人性化教育却困难重重,这与学校生态课堂的"缺失"、课程的文化"遮蔽"、规训教学"控制"和闲暇教育精神"远离"等多重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的制度创新必须处理好“有为”与“无为”、“求真”与“向善”、“规范”与“限度”等问题,以破解现代大学发展的瓶颈,进而厘清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确立大学章程、完善委员会制度、健全学术评审体系、和谐组织文化、合理配置资源等,实现现代大学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是个薄弱环节。对地方课程发展的检视,应聚焦于课程定位,关键是对“地方性”的再讨论,不妨将“地方性知识”作为课程支撑理论之一。但要从中国文化出发,进行时代转换,厘清“国家性”“民族性”与“地方性”,“一体”与“多元”,“和”与“异”等关系,把握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等关系。要在基于与超越“地方性”中,进行地方课程的再建构,将地方课程纳入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探索地方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