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凤凰男指的是那些出身贫寒,几经辛苦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男人。高加林和陈孝正是典型的凤凰男。论文主要从凤凰男自身的状况、凤凰男对爱情和人生的选择,以及凤凰男抛却爱情、选择前途的根源三方面加以探讨,以加深对凤凰男形象的理解和文化传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钟君  尹颖尧  李鸿琳 《大学生》2013,(13):78-79
一个故事讲起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大学里.一个高富帅和一个凤凰男.同时追一个女孩。女孩很可能选高富帅,因为凤凰男不帅.家庭条件也没有高富帅的好。但是凤凰男有志向、未来和目标。10年后同学聚会.在停车场,当年的高富帅、女生和凤凰男偶遇。高富帅和女孩开辆QQ参加聚会.而凤凰男开宝马740。原来.高富帅家道败落.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笑脸     
那年夏末我和父亲去镇上赶集。路上我有些内急,父亲环顾四周,放下肩上扛着的布袋,让我去找厕所,他坐在地上等我。回来的时候,我发现父亲旁边多了一个人,年龄和他相仿,两人正谈得热烈,连我站在他们身后都不知道。这时那个人问:"你儿子在哪上学?"父亲一下子卡住了。我们都知道他问的意思——你儿子在哪上大学?那时正是八十年代末期,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农村人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考上大学的家长  相似文献   

4.
把知识转化为服务力 当年上大学选报志愿的时候,在农村务农一辈子的父亲希望儿子能跳出农门,并且希望儿子能学医,而且是中医,带着父母的期望,田金洲一直读到了中医的博士。如今,当年的小田已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少年时模糊的治病救人的概念已经成为坚定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我的大学     
严格地说,我 没有正式上过大学。我进的是中师门槛,与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当年在农村,在乡人的眼里,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公粮,那么,中师、大学就一个样了。 那是1981年的事。乡中的老师对父亲说,你儿子中了。 父亲脸上很光彩  相似文献   

6.
上大学是农村学生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弱势群体,农村学生究竟如何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来改变人生,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本文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BCSPS),试图从学生入学、大学成长到就业发展的动态研究视角给出回答。研究发现,农村学生存在明显的家庭背景劣势,在入学时产生成绩差距。但是农村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以勤补拙,在大学学习方面超越城市学生,并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表现不俗,最终获得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的就业结果。这是农村学生凭借勤勉踏实的态度、更多的努力投入,积累的人力资本所获得,弥补了其在家庭背景上的劣势。研究建议,高校应该注重农村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他们的心态过度,重视其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发展型资助支持,并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逆袭"。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中小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生在学习上"后进生"比例较大.我们身处农村的教师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能跳出"后进生"的群体,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985"高校T大学3548名校友进行实证调研,将中学时期的家庭所属地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将地域的排序按照城市的发达程度来划分,中学时期是来自于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城市、乡镇还是农村这五个地域,研究其毕业后在地域上的分布、工作单位的分布和社会地位的分布。研究表明,接受高等教育使地域流向无差异化;接受高等教育为迈向行业体制创造条件;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地位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钢 《中学教育》2007,(7):53-53
近年来,高等院校学费高昂,以至于在一些偏远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为了供养子女上大学付出了沉重代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农村父母含辛茹苦供养出的大学生们跳出农门之后,又是如何孝敬父母、回报故土的呢?最近,陕西合阳县一位民间企业家党宪宗启动了一项"大学毕业生回报父母知多少"的调查,《半月谈》记者和他一起走访了相关家庭。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高考的改革方向逐渐清晰,当前的历史教育改革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是农村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处于"副科"地位的高中历史学科,更是弱势。笔者在农村从事历史教育十余年,在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当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现状,谈谈看法和对策。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教育教学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同沿海发达城市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差  相似文献   

11.
正从去年9月到现在,每个应届毕业生都面临着抉择。有人选择出国深造,有人在国内读研,当然,更的多人,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之间,为求职奔波。选择工作地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是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还是回家乡就业,这是所有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的头号难题。他们为何选择大城市?很多毕业生,特别是在北上广以及一些省会城市读书的学生,他们毕业时愿意留在读书的城市,不再回家乡。究其原因,无非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薪水高。而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特别是对于很多本身农村、县城考上城里大学的孩子而言,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小地方"的机会,即使在大城市混不好,再回家找工作也没有面子,不如就留在城市,哪怕工作不那么理想,甚至出现很多"咬着牙硬撑"的蚁族。象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村里对毕业生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各地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但是这些学校都建立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急需快速发展和各种教育资源支持的恰恰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我们须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共同发展、互惠双赢;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使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合作步入常态化。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探讨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研究发现:(1)更高比例城市籍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以及主管单位为中央/省级的单位工作。2000年之后,城市籍毕业生选择自雇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籍毕业生;(2)绝大多数城市籍和农村籍毕业生选择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业,选择去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少,但是选择回农村或乡镇就业的农村籍毕业生比例高于城市籍毕业生;(3)2000级以前,农村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高于城市籍毕业生。但是2000级以后,城市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超过了农村籍大毕业生;(4)农村籍毕业生与城市籍毕业生在劳动合同签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工作保障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农村籍毕业生和城市籍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的原因,发现社会资本(特别是先赋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差异(毕业于不同层次大学)是造成两者就业获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想象中,农村孩子更加亲近大自然,心理问题不该太严重。然而,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而城市的检出率只有8.1%。那么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究竟如何呢?对未来信心不足 近几年来的面临就业的难题更为严重地困扰着农村学生。以往考上了大学等于跳出了“农门”,意味着有了“铁饭碗”,无须再像祖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考上了大学也要自主择业,由于农村学生家长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农村中的“上学无用论”因此…  相似文献   

15.
正"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相信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无数次被父母和老师用这样的话激励过。考上大学,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一种思想意识植根于农村学生的头脑中。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与城市齐头并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  相似文献   

16.
人们习惯用“山旮旯里飞出金凤凰”比喻农村孩子考取大学,跳出“农”门。在华容,却有一群“90后”大学生,不恋都市繁华,扎根乡村,将青春献给山村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及其原因 1.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形成的旧人才观,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家长送孩子上学是为了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家长更愿意学校开展"应试教育",让孩子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只希望子女在校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根本不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针对目前"读书是一笔失败的投资"、"农村孩子读书无用"的错误观点,笔者利用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每年度进行的"中国城镇住户调查"(CHIP)于2002年和2006年所做的两次城乡个人调查数据,估计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率,分析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和教育阶段差异,指出当前教育改革趋向。随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大学教  相似文献   

19.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作为"资本"的作用,农村背景大学生的最大弱势不在于经济资本而在于文化资本。大学场域作为权力场和学术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同一场域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流文化,农村背景大学生的文化劣势地位使其产生了复杂的场內位置感和对场內竞争标准公平性的怀疑。大学管理者要引导校园文化建设,需帮助学生认识大学场域,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重视非经济帮扶,从城市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共荣,并认识到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分配公平问题,更是互动中的关系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或许因为与我同父同母的三个姐姐都没有跳出农门的缘故,当外公外婆的父母一直对我的儿子格外偏爱,直到儿子年满6岁该上学了,我和丈夫才把儿子从乡下接到身边,开始费力不讨好地驯服这匹小"烈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