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前 《新闻世界》2010,(11):73-75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走上了纯文学副刊的道路,宣扬理性精神、对自由的个性化追求是其主体基调,与此同时,文学社团和流派以报纸副刊为阵地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新传媒时代,当代报纸副刊也进行着通俗性、草根性、综合性与延展性的探索。本文从"五四"时期副刊与当代报纸副刊的比较研究入手,思考新传媒时代报纸副刊如何突破停滞不前的发展局面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报纸副刊业呈现出的"传媒套娃"①现象,本文以《重庆晚报》为例,从报纸副刊的定位和创新两方面入手,分析《重庆晚报》在报纸副刊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因地制宜,找到提高报纸副刊影响力的方法,提高报纸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通常被看作是中国报纸副刊的肇始者,它也开创了中国报纸140年来"凡有报纸必有副刊"的传统.报纸副刊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纵观中国报纸副刊自近代产生、发展至今的状况,可以看到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报纸副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报纸副刊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新闻"的延伸、拓展、表现、演绎。笔者认为在做到与时代同行的前提下,报纸副刊的未来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并提出了未来报纸副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文艺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英美报界有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出色的文艺副刊,能引起不同层面读者长久的阅读兴趣,能为报纸增光添彩。《解放军报》的"长征"、《人民日报》的"大地"等著名副刊,不仅是一些作家、诗人最初的摇篮,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广大读者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彰显着报纸的品位,也代表着报纸追求的境界。更有研究者称"副刊是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大足日报》创办于1984年,近30年来,报纸多次改版,但一直保留了副刊,且其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常年坚持了《龙水湖》(文学副刊)、《大观》(地域文化副刊)和《读书》三个副刊交替出刊,形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尝试从潮汕报纸副刊的角度来探究潮汕近现代报刊史.从清末民初时期潮汕报纸副刊性文字的出现开始,对清末至建国前十多种潮汕报纸副刊进行重点介绍,并按时间顺序列举概述了各年代的潮汕报纸副刊.  相似文献   

8.
报纸专版,依附在报纸新闻版后面,是报纸上的非新闻版面。它不像新闻版那样,以报道新闻信息为主;也不同于专门的副刊版,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而是介于新闻版和综合性副刊之间。就《战士报》这样一张四开报纸的情况来看,专版一般安排在三四版,数量占报纸版面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9.
田建平先生主编并撰写的《当代报纸副刊研究》一书近日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著作无论是对于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报纸副刊的研究),还是对于我国新闻学科的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在我国“繁荣”的新闻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报纸副刊的研究比较薄弱,真正有学术价值的论著难得一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副刊为“报屁股”、“点缀”、“附属品”,这一偏见至今仍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对副刊的学术关怀与学术研究,致使报纸副刊存在严重的“学术失语”症状。《当代报纸副刊研究》从“大文化”的视野对当代我国报纸副刊作了一次…  相似文献   

10.
陈琳 《新闻窗》2008,(4):36-36
在很多报纸副刊受到冲击、版面大量减少的时候,贵阳日报的副刊版面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有所增加,目前每星期有7个版的副刊。作为一张有28年历史的贵阳日报,总编们对副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我们是一张党报,一家报纸的副刊代表了这家报纸的文化水准,而报纸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  相似文献   

11.
许莹莹 《新闻爱好者》2010,(11):117-118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世纪20年代,以北京《晨报》"副镌"为代表的副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2.
为了鼓励报纸副刊编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报纸副刊的质量,3月21日至25日在常州举行了全省首次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这次评选的为1990年度本省报纸副刊上发表的作品,送评稿件的报社近  相似文献   

13.
<正>报纸文学副刊整体式微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和一个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说起自己的工作,告诉朋友自己在报社编文艺副刊,朋友问:"现在报纸的副刊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还有人看副刊吗?"朋友是外行,却在无意中说出了一些读者的真实想法,副刊面对新闻的强大,已经弱小得不堪一击。的确,翻开一些报纸的副刊版面,大多千孔一面,相似的版面设计、相似的栏目设置、相似的文学体裁、内容相近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自1897年11月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上海《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我国的报纸副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漫漫长路。这期间副刊经历了多次内容、形式和功能的转变,研究报纸副刊的专家学者也把这一百多年的副刊发展史分成了四个阶段:《消闲报》创于U至“五四”时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1]。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编辑《科学长廊》科学副刊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一条方针:突出新闻性。三年来,《科学长廊》已编发了近百篇带有新闻性的科普知识稿件,受到读者欢迎。新闻性是报纸科学副刊的特点和优势报纸是“新闻纸”,报纸上的任何版面都不应脱离新闻性。期刊化是办报的大忌,即使是科学副刊也不能例外。现在国内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科普期刊已有百多种,报纸科学副刊要想办出有别于期刊的特色来,就必须扬长避短。报纸科学副刊的长  相似文献   

17.
正报纸副刊作为报纸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对报纸特色的形成和吸引读者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颠覆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报纸副刊的发展前途也自然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担忧。面对互联网的强力冲击,报纸副刊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不断探索的一项重大课题。坚守副刊的文学性副刊的文学性是副刊最基本、也是最鲜明的特性,传统的报纸副刊  相似文献   

18.
何龙 《新闻实践》2009,(7):11-13
不管怎么说,报纸的辉煌正在过去,副刊的危机正在逼近.因此,作为副刊编辑,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延缓危机的行进脚步.其实,内地报纸副刊目前所做的改良,走的大都是香港副刊的路子,比如副刊专栏化、小品化、时事化等等.资深报人金庸在办《明报》时,曾写下《副刊之五字真言》,贴在编辑部供大家参考:短、趣、近、物、图.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大开,传统报纸被逼到墙角。因为媒体属性,报纸的新闻板块最先受到冲击。但网络对副刊的冲击要一分为二看。负面作用是网络媒体分流读者,影响阅读习惯,一些受众慢慢习惯在移动终端上碎片化阅读;但其正面作用是,在新闻时效滞后的情况下,专副刊却赢得了时效上的"豁免权",有机会凭借实力和特色维系读者忠诚度。一个能跟得上时代转变的优秀的报纸专副刊,是能够稳定一部分读者群的。一份报纸优秀的专副刊内容,很可能是打赢与网络媒体攻坚战的法宝。  相似文献   

20.
副刊,作为一种值得注意的报学现象,至少已有90余年的历史了。报纸是由新闻、评论、广告和副刊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将系统方法运用于报纸副刊的研究,这一构想无疑是合理的。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目前有各种不同的概括,本文试图从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四个方面来探讨副刊在报纸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系统方法不同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