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泉州戏神文化中人戏和偶戏分别有雷海青相公和苏相公为代表,两戏戏神都称“田都元帅”,有诸多共同的文化表现特点.但在历史的实际存在过程中,两戏戏神文化却十分复杂,存在种种的同异点,偶戏中还有十分隆重的戏祖陈平崇拜.泉州艺苑崇尚戏神的复杂局面,实际上是泉州多神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泉州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泉州土楼有着丰富的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与号称“土楼王国”的永定土楼不同,泉州土楼在建筑成因、居住模式及建筑形制上与永定土楼有很大区别.泉州土楼群是闽南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和佐证,是土楼主人的“自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因此对土楼群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文化正濒临灭绝的边缘,土楼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泉州清源山风景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珍贵的景物,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泉州的母亲山、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遗产的宝库。本文通过对一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论述其在历史文化、海丝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风景名胜资源等方面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泉州,红砖建筑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研究和开发泉州红砖建筑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区域品牌的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研究泉州红砖建筑文化的旅游发展,在现有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满足多类型旅游者旅游需求的线路和产品,弘扬泉州红砖建筑文化,为泉州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及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根据泉州当地闽南文化资源,从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先贤等方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教材与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渗透闽南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究,效果明显,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泉州古建筑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促进了其石构件的艺术发展,从而形成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泉州建筑中的石文化。通过展现泉州古建筑精致美观的石雕装饰、巧妙构思的石构件细部处理等艺术魅力,增强人们的古城文化保护意识,为现代建筑中石雕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泉商文化是泉州学视野中的一个亮点。就其中的泉商与徽商之比较、泉州儒商传统与晚清泉州绅商的经商特点、泉商文化与泉州民间信仰的关系等几个问题略抒管见。相对于徽商而言,泉州商人冒险进取、爱拼敢赢的人文性格比较突出。泉州历史上的儒商传统孕育了泉州绅商,其经商特点主要表现在通过郊商垄断市场等几方面。泉州民间信仰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意蕴,内在的适应机制使其表现为与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泉州学与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均为地域文化。本文侧重从泉州与徽州两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人文性格等方面作一比较研究,认为大传统在泉州文化和徽州文化中均占主导地位,这就印证了地域文化的多元一体性,而相对于其它地域文化,海洋文化精神则是泉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宋元时期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泉州遗留了许多见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遗存。本文拟在对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保护与开发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遗存至今的大大小小古塔反映了泉州历史上佛教的兴盛,蕴涵着民俗,积淀着文化,既是古代泉州雕刻艺术的载体,又是泉州历史上海外贸易发达与闽台交往频繁的见证。本文通过对泉州现存的主要古塔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主要功用、民俗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以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学教育在当下日盛,是教育界的一个话题,更是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学是我国千百年历史文化的一个归纳,包含着中华文化精髓,其现代社会以及世界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毋庸置疑,尤其在今天西方工具理性盛行的情形下更亦如此。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加强国学教育有文化基础,但也存在着不足。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就泉州历史与现实提出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形成国学教育联动新格局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和谐泉州”的和谐语言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这个城市的语言和谐。“和谐泉州”需要和谐的语言生活。在建设。和谐泉州”的进程中,泉州人努力营造着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语言环境,语言和谐带来了城市的和谐。目前泉州的社会用语状况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和谐语言建设还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精神的倡导可以使我们思考如何提升泉州的文化建设品质,展示名城文化风采,增强泉州的文化竞争力。本文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泉州的形态(城市美学)和神态(人文精神)进行探索,旨在促使泉州形成"形神兼备"的名城。  相似文献   

15.
建筑活动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直接反映,能代表其历史进程、时代沿变、文化积淀等要素。城市建筑活动的建筑形制是公共文化建筑。历史文化是建筑的源,而地域文化建筑是带有该地区典型文化特征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又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因此只有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折射城市文明的经典建筑。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乐”顺利人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八年,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进入非遗的泉州北管音乐正因老一辈的逝去而失传,随着多元音乐的冲击而缺失听众群,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基于泉港北管音乐的生存现状对泉州北管音乐进行调查,并为在“非遗”视野下的北管音乐在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提供可参照的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苏大山(1869-1957),字君藻,福建泉州人。清末廪生,爱书成癖,搜购过大量的古今图书。倡组诗社,并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著述颇丰,是泉州著名诗人、藏书家。1958年其后裔遵其遗愿,将红兰馆藏书悉数捐赠泉州市图书馆,为福建的藏书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泉州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抓好文化和城市建设。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了质的飞跃。如今的泉州城,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风貌和较健全的城市功能,更有反映城市蓬勃生机与活力的和谐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9.
多姿多彩的泉州村落家族文化 ,伴随历史上大批泉人徙台而折枝移育于台湾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其外观形态和内在逻辑都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对渡台泉人社会 ,对台湾文化 ,对泉台关系均发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