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1):F0002-F0002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成立,2013年获批为安徽省首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是全省唯一的教育类协同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2.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1):F0003-F0003
2014年1月12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2013-2016年)》专家咨询会在合肥师范学院举行。  相似文献   

3.
建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一项重要举措。整体上我国地方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数量不多,仍处于探索初期,没有显现突出成效。协同治理、协同创新和三螺旋理论是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照分析实践中的障碍因素,进而可以从重塑治理理念和治理制度,创建"U—G—S"协同创新组织,构建三螺旋驱动模式,以及创新教师教育协同政策等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4.
练玉春 《教师》2012,(30):8
近日,"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在首都师范大学揭牌成立。这两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首都师范大学发起,国家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筹备与建设。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代表教育部向两个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表示  相似文献   

5.
高校不仅仅是基础研究的中心,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建立科技创新中心,而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集科研中心与企业科研为一体的机构。根据现在的发展现状,探索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方案,并根据实际的实践方案研究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潜在的风险机制。  相似文献   

6.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4):F0003-F0003
2014年6月27日,由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与合肥师范学院双主体组建的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行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缪富国、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米玉华、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福华教授、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守祥研究员、铜陵市教育局副局长汪慧珍、滁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爱勤、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局长陈雪梅、合肥市第六中学校长王勇、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7.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在于协同创新中心,它的运行环境对关键技术发展和研发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协同创新中心在很多支柱性产业中有着极高的创新效果,在高层次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企业管理中针对思想的广泛性进行了更加有效的控制。本文针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合理的管理策略,使协同创新中心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点平台,是协同理论在提升创新能力领域的应用表现,由此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以利于创新为核心要求、以开放共享为基本准则、以弹性结构为组织方针等具体要求。为了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并以实现世界一流水平为目标,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从组织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维度着手,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建设机制。该机制为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以科研创新为建设核心、以鼓励协同为建设要领、以资源优化为建设焦点。  相似文献   

10.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2):F0003-F0003
2014年3月11日,安微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首期教育创新主题教育沙龙在合肥师范学院举行。  相似文献   

11.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利益相关者有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校内学科院系,还有师生个体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即: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应与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相对接,政产学研各方应依托中心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完善;中心应加强与校内学科院系协同发展,促进相关学科的创新能力提升;中心的建设应把"人才"放在第一位,营造促进师生发展的学术环境。基于长三角多个协同创新中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实践,论文针对以上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性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下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将混合所有制融入其中,汇聚社会各方优质资源,促进高职院校体制机制的变革,育人模式的创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关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作用,详细阐述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途径,为当前及今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作为实现民族复兴重要手段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归宿。在论述中国梦与协同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梦对协同创新的具体要求;以此为指导,明确了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关系、协同创新过程模式和协同创新中心动态演化等运行机理和绩效导出过程;提出协同创新中心顺畅运行的协同动力、信息沟通、创新合作、利益分配、风险控制等保障机制,以及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当前任务。  相似文献   

14.
"2011计划"自启动以来,一度掀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申报热潮。现在,人们开始对其进行"冷"思考。针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建议要放慢节奏、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类型、扩大企业参与度,以保证其能够长期、稳定、持久发展,推进高校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由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牵头组建的"新中原华夏祖根文化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9月获批信阳师范学院首批建设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同年11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为2012年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参与单位。现依据"协同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16.
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首批"2011计划"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和"双总负责制"两种组织管理模式,其管理机制共性特征表现在中心均以需求为导向、重大任务为牵引,构建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的组织架构,并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将其联结在一起,以实现资源汇聚和协同增效。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应从组织文化、评价与约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角度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功能性食品协同创新中心是重庆市教委批准建设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位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府校区内。该中心现有研究实验室1600平方米,科研设备价值近1000万元,其他协同单位用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的工作用房约8500平方米。该中心以整合重庆市功能性食品行业资源,打造创新联盟,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协同创新机制为目标,力求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深入研究功能性食品作用机制,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推广食品科学与工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4年度教育部认定的4个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建设成效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构建多方参与、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不断拓宽协同的广度;构建良性循环、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协同的深度;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切实强化协同的效度.  相似文献   

19.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财政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按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型的科学类别,特别是作为应用类型的财政科学,应顺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探索协同创新模式过程中,为政府改革财税体制、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依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可以构建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以及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2012年至2017年山西省18所高校相关数据对高校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对协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的3所典型高校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多数高校经历了从低度协同到一般协同的转变,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会影响高校协同创新整体发展水平;外部协同创新有序度是影响高校内外部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自身的先赋性基础对内外部协同创新的有序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