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家族小说中,在男女纠缠的背后,有着广大而普遍的女性间的斗争:她们或视对方为发泄对象,通过她们来转嫁男人带来的痛苦与焦虑;或视对方为竞争对手,通过对她们的打击和利用来保住自己的人生安稳。但她们终究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她们虽然强悍,终是悲怆。  相似文献   

2.
Venus On Top     
她们是女神!男人视她们为天使,男人对她(?)仰视,男人为她们的痴狂。她们用性感挑逗你,用清纯(?)你。Top Venus的光芒,谁能不驻足、停留、沉迷……  相似文献   

3.
《生命册》中刻画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她们不是一概而论的,也不是男人的依附和陪衬,作者给予她们每个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得她们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试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入手,解读那些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物质与欲望的之间的挣扎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在男权中心文化的社会里,女性从来都是作为与男性主体相对应的被动的客体而存在的,这种地位无疑也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亮剑》作为一部男人的戏,塑造的主要是男性英雄形象,女人只是戏中男性的陪衬,她们的生存目的是以所选男人为核心的,她们的生命价值的唯一依托点就是男性。女性主体意识在文本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而这正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惯例。  相似文献   

5.
完美的身材对哪朝哪代的女人来说都是梦想,不能说她们为男人活着,但至少她们懂得男人欣赏什么。其实,塑造心目中的完美身材是颇费思量的一项工程,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7.
作品以良家妇女覃晓雅看似荒诞"出轨"的决定和经历为故事主线,写了两个女性生命的共振:当时间缓缓夺走青春,而为生活和工作操劳,奔波于压力中的女性慢慢失去了性别,她们想重新活成一个女人,但那从来就只是她们自己的事情。七十多岁的单身老女人兰姨,曾经的副市长,生命结束前最想得到的是男人的拥抱,可是,没有人愿意拥抱这个垂死的老女人,哪怕她花钱买也买不到。  相似文献   

8.
创业经常被认为是男人的事,而在生活中,一些女性以她们的奋斗经历阐述者:创业使她们更具人性的魅力,她们的人性魅力也使她们的创业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9.
《诗经》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其言善哉,谁可否认?单说母亲和母亲角色之外意义上妇女的劬劳吧,她们什么时候做得比男人少啊?然而人间最不公道的事恰恰在,她们做什么,她们如何做,却大抵由男人规定着。历史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母系社会的男人不具有这种特权,而是一切由女人说了算。  相似文献   

10.
孔雀女     
《初中生》2013,(9):35-35
网络上,把城市大龄女孩统称为“孔雀女”。她们是在父母溺爱之下长大的娇娇女,从小到大生活顺风顺水,极少经历过大风大浪。她们内心单纯,崇尚并向往纯真的爱情,更看重男人的能力,并注重男人的家庭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思想大解放、人性大反思的历史文化机缘,触发了一大批女作家对“女人无史”的历史过往和性别依附的现实境遇发起前所未有的追问、质询,她们醒悟到“跪下的女人才把男人当作天上的星”;她们以不可侵犯又勇于担当的先锋姿态,以不避艰难的承担生命分量的女性散文写作,为全体女性寻找着通往尊严的路径,发出了现代女性人格独立宣言。  相似文献   

12.
上帝创造人类,首先创造了男人。因为怕男人孤单,于是从男人的肋骨上取了一根骨头,又创造出了女人。可见女人从创世纪开始,就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然而即使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依然不能否定她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写的两个现代女性即萨宾那和特丽莎,她们各自都在灵与肉--人类的两重性方面挣扎着。这种个体的挣扎,是建立在个人伦理述求的基础上的。而这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女人因为托马斯这个男人而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带给人们的主要想象无疑是两者之间的无形较量。 刘小…  相似文献   

13.
男人是太阳,给女人阳刚之气;女人是月亮,给男人柔和之美。男人爱上女人后,他会做诗;女人爱上男人后,她会做梦。男人为人处世往往意气用事;女人为人处世往往感情用事。男人的烦恼是他们想要的永远得不到;女人的烦恼在于她们到手的难已割舍掉。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其实是以男性为中心,致力于追求男性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以及男性对自由的一种追求.《哈姆雷特》没有重视女性的生命价值追求,更没有关怀和关切她们的命运.《哈姆雷特》所表现和传达的全部是男性的世界观和主张,整体基调都是注重男性的个性思想解放和生命的平等.《哈姆雷特》叙事所体现的基本主题就是以男人为本,完全把女人排除在权力和利益之外.  相似文献   

15.
恋爱试用期     
我认识一些朋友,相亲无数,但无疾而终。尤其是女孩子,上学的时候品学兼优,数理化一路拼杀下来,如果当时能有一个校园男友,毕业之后结婚生子也就算现世安稳了,只是不能出一点岔子,稍微一出岔,毕业了,工作了,分手了,再想找一个,往往就很辛苦——她们应该是童话中的睡美人,在睡梦中王子爱上她们,情不自禁亲吻她们,等她们一睁眼,一切都有了——王子,马车,婚礼,举国欢腾,普天同庆。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系列“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她们改装的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突破女人闺阁的狭小圈子,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但最终又回归家庭。“女扮男装”后,有人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行事,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人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而已。女人女扮男装,背离了其真实身份,这一行为背后掩藏着中西方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17.
她们一个班充其量也汉仅就几个可这几个就顶起了属于她们的“半拉天”使这刚阳的男性世界多了几许迷人的温柔和几滴让男人们相思的泪她们就一起唱歌,一起大声地读书她们敢和男人比高低舞场上拔尖,学习上也要拔尖这不,刚结束的考试头五名里她们就占了仁然而,她们不是来装饰这个世界的她们是为了一个梦来的刚结婚三天,她就来了撇下才满月的孩子,她就米了可她们毕竟是女人啊她们思念丈夫、思念孩子思念极了全班数她们就爱笑也就爱哭全班数她们收到的信最多写得也最多全班也顶数她们最让人产生联想为了实现那梦她们中有人偷偷地将盈盈的乳汁挤到…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通过她的小说创作道出了她的女性观,发出女人的天空是低的悲叹,但她在刻画了部分安于命运甘心做生活和男人的奴隶的女性外,也表明了女性对命运的抗争,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的是追求平实而安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据西班牙《数码报》3月22日报道.男人和女人的饮食习惯大有差别.男人喜欢肉类,女人偏好水果和蔬菜.他们热衷于烤肉、而她们酸奶不离手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解放”对于女性自身的确是一个富于悲剧色彩的话题。她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刚好处于如波伏瓦所述的尴尬状态:“在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她们接受男人的照应同意抛弃她们对自主权利的要求……这是一条不幸的道路,无论谁走上这一条路,一定会迷失,最后走向毁灭一一从此听任别人主宰。”简而言之,只要男权中心状态的依然延续,女性就不可能从自己迷失的命运中被真正地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