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月桂花     
秋林 《新闻天地》2004,(10):49-49
八月来了桂花开了,桂花开了八月来了。八月对桂花有情,桂花对八月有意。八月在桂花的芳香中如约而来,桂花在八月的气息中悄然绽放。八月就这样奉献给了桂花,桂花就这样跟定了八月。没有桂花的八月是单调乏味的八月,或只是印在日历上的八月。离开八月的桂花是徒有其名的桂花,或只是藏在字典里的桂花。八月与桂花幸福地站在一起,就这样不分彼此,就这  相似文献   

2.
李东 《大观周刊》2010,(33):25-25
店外,桂花香浓,引得路人常回头,好花者.快速采一小撮,悄然离去;爱花者,深情一嗅,开心而去,也是一番风景。  相似文献   

3.
张魁  陈欣 《新闻世界》2021,(3):80-82
本文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范本,从价值传播、叙事手法、视听表达、艺术创新四个维度分析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新路径,探讨了地方电视台如何进一步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区域性的文化品牌标杆。  相似文献   

4.
赵晓刚 《传媒》2021,(11):59-61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安徽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国内首部献礼建党100周年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主创团队通过实地寻访、主角回忆等表现手法,以群像式、故事化的方式,再现了大别山(金寨)恢弘的革命记忆.纪录片用创新的叙述方式,大胆的情景表达,紧跟红军"脚步",还原真实历史.本文结合《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分析了电视媒体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黄解林 《湖北档案》2006,(11):40-40
提起大别山,不能不说红安,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过许多奇迹的地方,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摇篮,这里又是大别山红色歌曲和革命歌谣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6.
桂花开了     
晚秋的一天上午,刚踏进机关大院的门,一阵幽幽的香气袭来,是那种沉郁、高雅的、沁透心脾的味道,不禁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站在院子中央定定神儿,做深呼吸.呵,满院都是花香!我突然大声喊道:"桂花开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奔向那几棵桂树.它们开了,它们真的开了,顿时,激动的泪水濡湿了双眼--它们足足让我等了三年!  相似文献   

7.
心随桂花开     
小涵 《湖北档案》2008,(10):32-32
早早地、懒懒地行走在上班途中。听见前面一位父亲对女儿说,花开了。我一愣.忍不住朝身边的桂花树望去。  相似文献   

8.
八百多年前,南宋偏安江南一隅,造成杭州一百五十年的繁荣局面。几经修葺的西湖,比前朝更美。统治者带头游乐,使民风奢靡。每年春游,几乎倾城而出,以至堤上无插足之地,湖上无行舟之路,其热闹景象,不难想见,难怪当时爱国诗人林升作诗叹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却把杭州当汴州!"  相似文献   

9.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中国革命历程中较为典型的音乐文本,现已成为缅怀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媒介。现试以该案例考察红色民歌传播的具体形式及特征,从而发掘红色民歌近百年来传承的基本规律。研究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八月桂花遍地开》借用民歌旋律,实现了从生活叙事向革命叙事的媒介再造,革命时期伴随军旅足迹得以组织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多种文艺作品借此曲建构了大众的革命集体记忆,集体庆典通过仪式将其强化为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10.
郭晓伟 《视听界》2004,(5):68-69
2003年12月14日,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苏省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镇江广电总台承拍的20集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一经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迅速引起各界观众的热烈反响,并创下了央视纪录片的高收视率。该片在全国各省级电视台陆续播出后,再次取得了收视佳绩,一时间,连其同步推出的VCD、DVD都在音像店卖至脱销。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此片自然有着“天时”之利,但我坚信,《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一片的叙述视角之独特、拍摄手法之新颖、艺术探索之大胆,才是让观众  相似文献   

11.
宋振中 《青年记者》2007,(12):51-52
2004年8月,在“全国百佳栏目”评选中,以方言播报和主持,突出地域特色的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和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榜上有名;同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电视地域新闻表达方式研讨会”上,以方言作为地域新闻节目表达的方式成为与会专家代表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2005年方言新闻在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获得成功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  相似文献   

12.
王珺 《中国出版》2020,(7):60-63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实地步行)杭州西湖游览指南》由陆费执、舒新城先后编撰完成。该书具有许多特色,诸如注重科学性与及时性、充分考虑实用性、将商业广告合理融入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无论是对于当今新编旅游指南类图书,还是研究民国时期历史文化,这部书都值得珍视,是一部出版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刘原 《青年记者》2005,(10):6-6
月色洇湿了尿布一般潮润的长街。这不是广州大道中289号,这是南宁滨湖路的网吧。我缓慢地呷了一口漓泉啤酒,打开了电脑,打开了记忆之闸。  相似文献   

14.
陈乐道 《档案》2011,(2):29-30
夙称天堂的杭州西湖,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楹联,联云:“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盖其取意于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叠字回文,融于一体。此联悬挂于“西湖天下景”两侧,颇受游客赏评,作者就是陇上才人黄文中。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人淡泊名利,执著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桂花不张扬不图名利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正是图书馆人精神的真实写照。图书馆人应该和桂花一样,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相似文献   

16.
如何扩大《阿六头说新闻》的内容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都市电视地域新闻出现了多元化的表述方式,方言新闻带着争议成为其间重要的亮点之一。获得“全国百佳栏目”殊荣的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作为方言新闻的代表,以高收视率和高质量引起了电视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有不少人为《阿六头说新闻》这一另辟蹊径的创新举措叫好,把这一现象解读为媒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索新闻本地化和平民化等电视新闻发展方向的代表。但也有论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方言的局限性减弱了媒体传播功能,还形成了新的“话语霸权”,又与推广普通话的国家政策逆势而行,其内容选择上的消费媚俗倾向有舍弃社会责任之嫌。  相似文献   

17.
西湖放春,紫陌红尘。每年这个时候,西湖周围的寺庙香烟缭绕,梵音不绝,各地来西湖朝山进香的香客,穿梭于湖光山色中,香火极一时之盛,这成为杭州固定不变的一道风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弱势的地方电视台兴起了一种新策略——方言民生新闻。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方言新闻有杭州西湖明珠频道新闻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栏目开播后,5周之内排上当地收视率排行榜的前10名,两个月内蹿到榜首;宁波的《来发讲啥西》也在短时间内跃居当地收视第一。《阿六头说新闻》《来发讲啥西》是通过富有生活气息和个性的平民形象使得这类新闻栏目更接近于大众的审美习惯。方言民生新闻自推广以来,虽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赢得了受众的喜爱,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方言的应用延缓了推广普通话的进程;2.方言民生新…  相似文献   

19.
陆游生活在宋金战火持续燃烧、人民备受苦难的时代。诗人满怀爱国之情,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心中的激愤娩而易见。“物不平则鸣”,诗人在政治上的壮志百无一酬,就把自己的报国志、孤臣愤诉寄托于诗词,写出了一系列以书愤为题材的诗作,《书愤》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在这首诗里,作者追述往事,审视现实,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愤慨,全文充溢着作者夙愿难酬的壮怀美。  相似文献   

20.
张书嫣 《视听》2016,(11):63-64
电视纪录片主要是通过记录来表现的一种艺术作品,这也赋予了作品一定的真实性。而解说词作为纪录片中的重要元素,则是对纪录片充分表达的一种有声语言,更是对纪录片的一种全面、艺术的加工与展现。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西湖》为例,以解说词为主线,着重分析了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