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的胜利、德意日法西斯的失败而结束,已经整整50年了。回顾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如果没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大联合,没有一个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要赢得这场生死搏斗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一个长时间的酝酿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既决定于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决定于英芙等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与法西斯国家利益冲突尖锐化,并随之而出现的对法西斯国家政策的根本性改变,最终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盟,共同对德意日法西斯…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并不是一个国家,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它成立于1945年,每年的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1943年10月30日,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同盟国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四个国家在莫斯科发表《普通安全宣言》,提出要建立一个普通性的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3.
<正> 在战争的乌云笼罩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之际,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1972年版,512页)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宝贵时间加强战备,进一步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条约的签订,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三十年代以来,德意日法西斯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要制止侵略、制止战争,唯一正确的途径只能是苏联和英法等国联合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是张伯伦、达拉第推行的绥靖政策,就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埃及的参战立场经历了消极配合作战、积极配合盟国作战和直接宣战三个发展阶段。战争初期,由于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埃及选择消极配合作战。1942年2月,埃及国内外局势危机重重,英国外交部最终决定支持华夫脱党上台执政。重新执政的华夫脱党积极配合盟军作战,为反法西斯联盟北非-地中海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2月,为了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埃及对德日法西斯正式宣战,加入反法西斯盟国阵营,使其顺利地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提升了自身的国际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 讲述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学生认识:苏德战争爆发,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二、重点和难点: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难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演变。三、教具:《苏联政区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形势图》。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哪一年签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1940年秋到1941年春,希特勒侵占了哪些国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导入新课)1939年8月,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条约  相似文献   

6.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对外政策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又维护了世界和平。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鼓舞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主导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对外政策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维护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利益,为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做出了新的贡献。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苏共公信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关于对日作战问题;关于波兰临时政府组成和边界问题;关于组建联合国问题。虽然联盟内部的几个大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存在矛盾,也进行过斗争,但又多次联合,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抗日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势力,延缓了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的抗战对于动员和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壮大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且,中国人民的抗战也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抗德战争和英法美的对德、日战争。  相似文献   

9.
二、苏联没有在《波茨坦公告》发表时签字,它是在宣布对日作战的同时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签署的《波茨坦公告》的产生与发表已如上述,苏联在波茨坦公告发表时没有在公告上签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以来,苏联与日...  相似文献   

10.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六、走向大战的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1945年秋)走向新的大战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国际关系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个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德、意、日制造战争、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动,是这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其主要方面就转为世界反法西斯了。1.经济大危机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问最长,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打破法西斯势力的战争计划,有效地配合了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作战;中国抗日战争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不仅在自己国土上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部分主力,而且还在1942年春组成远征军开赴缅甸,转战中、缅、印三国与英美盟军协同对日作战,历时四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作战。由于各种特殊复杂因素的作用,中国远征军未能完成预期的保卫缅甸的使命。但中国军队在缅甸的英勇作战,提高了中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对亚太战场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国远征军英勇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无阻,对中国大陆战场的总反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打破了日美在太平洋地区的均衡局面。日美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同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发表宣言,指出:“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了”。①在击败日本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党提出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对美“合作政策”。一九四四年二月,一批中外记者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阻力,访问了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延安。毛泽东、朱德等通过与美国记者的多次会谈。表达了愿与美在对日作战中合作的设想。在对日作战问题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苏联于1945年8月9日出兵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不久,“四面都受联合国武装力量所包围”的日本,终于承认自己是战败国,而缴械投降了。9月2日,日本政府和军事代表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投降书,从而宣告了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日本的战败与投降,是所有参加对日作战的反法西斯联合国家武装力量长期以来共同战斗的结果。然而,苏共二十大之后,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苏修叛徒集团出于煽动争霸狂热的需要,和配合“军事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在他们出版的一系列关于对日战争的军事历史著作中,却拼命鼓吹苏军巨大的“军事胜利”及其促使日本投降中的“决定性作用”,蓄意歪曲和贬低其他联盟国家在对日作战中的伟大功绩,把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功劳,全部记到他们一家的账上去了。同时,他们还恬不知耻地突出苏军的“解放使命”,把自己打扮成中、朝人民的“解放者”和亚洲人民的“救世主”。但是,真理是不容歪曲的,历史事实揭穿了他们的谎言。本文拟对苏联出兵东北的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七大”,制定了反法西斯主义的世界战略。但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共产国际跟着苏联的外交策略变化,降下了反法西斯旗帜,要求各国党将工作重心转变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即同时反对英法和反击纳粹德国。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损害了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脱离群众,其威信和影响也一落千丈。共产国际世界战略之所以随苏联外交策略变化,原因有二:一是共产国际在理论上把苏俄事业等同于共产国际事业,二是苏联党长期以来在共产国际中形成了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期间,尽管美英两国结成同盟抗击日本的侵略,但是两国仍然追逐帝国主义目的.从划分作战区域来看,美英的矛盾十分尖锐,各自顾及战时和战后利益.美英加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战争胜利做出了无可取代的重大贡献,其宗旨仍然是维护、争夺区域霸权和世界霸权.把握这一历史线索,才能理解二战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及迂回曲折的进程,才能理解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太平洋抗日联合阵线的形成马先彦,付宏太平洋抗日联合阵线,又称ABCD阵线①,是由遭受日本侵略的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或民族、以及其利益受到日本侵害的西方国家共同组成的抗日同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有机组成部分。1941年4月,美、英、中、荷在新加...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国家: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德日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英法美等国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苏联为了自保,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也排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于1939年突袭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的建立是美国企图主宰战后国际秩序苦心弧诣的结果,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早期许多行动都涂上了美国意志的色彩。随着联合国队伍的不断壮大,美国在国际政治秩序中的单边主义政策越来越孤立,联合国也朝着《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目标越来越彰显出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方面希望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以实现自己的战略利益,确立对世界人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有明确化的联合国政策定向。这一切就使得联合国在未来的作用显得扑溯迷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