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一直感激,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中国虎——这一大自然的精灵和文化源泉;我真诚期盼,全世界共同努力,让人类世世代代都能听到中国虎的咆哮声回荡在山林原野间。——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创办人全莉  相似文献   

2.
唐代有不少小说写到虎,主要有义虎、媒虎及化虎(人变化成虎和虎变化成人)三种类型。小说通过对虎的描写,彰显人类的伦理道德,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代有不少小说写到虎,主要有义虎、媒虎及化虎(人变化成虎和虎变化成人)三种类型.小说通过对虎的描写,彰显人类的伦理道德,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的自然观中,最和谐的形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园,其理想模式是男耕女织。自六朝人发现自然山水后,改变了以家园为精神寄托之所的自然观,开始以审美的态度关注自然。人类的进步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全面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事件发生在工业时代。当“人类中心论”和“科学至上”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时,它也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科学理念的支配下,自然变成了“明的野蛮”的索取对象。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了“诗意地居住”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6,(3)
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历来认为人类是主人,自然应该做奴隶,人类要与天斗、地斗,从而征服自然。因此曾几何时,我们把人类要征服自然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并且在这种思想下干出了种种蠢事。就以长江上游为例,在100年的时间里,长江上游的原始森林被砍伐了80%,伐木甚至成了很多地方的支柱性产业,武汉在几十年前,还拥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如今这些湖泊只剩下十几个,其余的全被填掉用于造田建屋,于是我们受到了自然的惩罚,特大洪灾毁了我们在强行掠取的本属于它的领域里所建成的家园。它以一次又一次的洪峰警示我们:人类征服自然论可休矣!…  相似文献   

6.
论人与自然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人与自然的对立赵同志范文勤自从世界上有了人,就开始了人与自然之间永不完结的对立。在人与自然的对立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凭借自身的智慧,使自己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能力。当代人类所拥有的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在给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广...  相似文献   

7.
【概述】自然是富饶、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美丽多情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或委婉、或豪放、或浪漫、或平实的诗情,又使无数的人因它而生发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之气与“小天下”的宽广胸襟;它还是深沉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人类与自然曾经有过多么和谐的关系呀!但当人类对自然由敬畏变得无视时,贪婪的物欲使人认为自己有权利肆意地“征服”自然时,于是…  相似文献   

8.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历来认为人类是主人,自然应该做奴隶,人要与天斗,与地斗,从而征服自然。因此,曾几何时,我们把人类要征服自然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并且在这种思想下干出了种种蠢事。就以长江上游为例,在一百年的时间里,长江上游的原始森林被砍伐了百分之八十,伐木甚至成了很多地方的支柱性产业。武汉在几十年前,还拥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如今这些湖泊只剩下十几个,其余的全被填掉了造田建屋,于是我们受到了自然的惩罚,特大洪灾毁了我们的在强行掠取的本属于它的领域里所建造的家园,它以一次又一次的洪峰警示我们:人类征服自然论…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中国是多虎之地.虎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当时生态环境的优越.中国史籍中不乏人虎和谐相处的记载.出于生存需要,且智识的局限,人类长期视虎为害敌.近数百年里,由于火器的应用,终于灭绝了绝大多数虎类.淮北的开发远早于江南,汉唐时均有大量的虎事记载,明清时虎迹已极为罕见.江南虎事主要出现于六朝以后,明清时仍不绝于书.不论淮北,还是江南,人类在灭绝虎类的同时,也摧毁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从人与的自然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会发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处于进退维谷的窘境。这种境况表现为两种相互纠葛的矛盾:其一,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却由于所谓的自信,傲慢和贪婪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人类可以凭借武器、经验和智慧也许可以暂时改造自然,而自然规律的不可战胜和崇高使人类有深深的负罪感并最终被征服。至此,人类面对自然时的“乐观精神”的实质值得商榷,老人的人生不能被打败的哲学也成为悖论。  相似文献   

12.
“拥有幸福的人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而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必须先有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儿童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取决于他们的早期生活环境。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更是其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学会发现     
春天发现了种子,拥有了生命的萌芽;夏天发现了雨水,拥有了清甜的滋润;秋天发现了果实,拥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冬天发现了落叶,拥有了丰厚的积累……学会发现,才会拥有成功。书籍是趣味无穷的。如果我们能带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去回味童话,去品词读句,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文学的魅力。大自然是美好的。如果我们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认识自然,去探索自然,我们就会发现许多自然的奥秘。世界是奇妙的。如果我们能带着一份探究的心理,去拜访过去,去追寻未来,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历史的真谛。学会发现——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瑶族古歌抒写自然,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类既热爱自然,同时又敬畏自然.瑶族古歌审视和反思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既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又有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瑶族古歌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自在的自然中,人类拥有美好的精神家园,人与人和谐相处,然而在环境遭受破坏时,人的精神遭受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中国的文坛集束式地推出了真正生态意义上的动物小说,这些小说都表达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思想:不应单纯地将动物视为有异于人类的"他者",而应将其视为是与人类一样有生命、需要平等对待的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作品建构一系列生态灾难意象,警示人们对自然的关怀和对动物的热爱,并且在对狼、獒、虎等自然动物原始野性生命形态的展示中,激起我们对人性弱化和丧失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当活着的人们为死去的亲朋好友建墓立碑以示怀念之情的时候,世界各地也有一些人为死去的动物建造墓地或树立纪念碑,这其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佚闻。 最大的“动物公墓”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公墓”在巴黎。 1899年,法国动物学家哈莫华在巴黎郊区的塞纳河畔建起了世界第一座“动物陵园”。该墓区拥有 5万 5千只动物的墓地,埋葬有约 3万余头狗, 1万余只猫,还有兔、猴、猩猩、鹦鹉、鹰、狮、虎、蛇、乌龟甚至于小金鱼等家养动物。   有一只名叫巴丽的雌性救生犬的墓碑上屹立着一尊少女塑像,此犬一生中营救过 40名游客的生命,并因此被…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仍然拥有那童话般的森林、湖泊,伴随着梦幻似的寺庙、古物,享受着历史留下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当你端详着博物馆中的青铜器,有没有想过,曾经围绕它的威严礼仪?当你漫步于古旧小镇的老街,有没有听到曾经飘散过的悠悠歌声?器皿、建筑是有形的、物质的文化遗产,而礼仪、歌声就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有形的自然和社会遗产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的载体。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虎,是人们熟知的大型猫科动物。它在世界各国都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环境改变、森林减少等诸多原因。虎的8个亚种中,巴厘虎、里海虎已经绝种,爪哇虎也已处于灭绝的前夕,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苏门答腊虎和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分别还有4000到500只不等。而华南虎现仅存数十只,被世界自然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全球最濒危的十种动物之一。 华南虎在历史上曾是数量最多的虎亚种,广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恰处于世界虎类分布的中心地带,又为我国所独有,因而被国际上称为“中国虎”。华南虎体型略逊于东北虎和孟加拉虎,最大体重约200公斤。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我们的美学有必要重新审视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突破黑格尔以来美学体系艺术化带来的弊端。在人类社会初期,自然之于人来说是可敬、可怖的,但是人对自然的依赖又为自然的审美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探讨前审美阶段中的自然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近代文明之前自然审美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双柏小麦地冲彝族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物质和精神组合体,虎节及虎崇拜是其独特环境中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包含了彝族原始信仰的主要内容,即虎图腾与自然崇拜、农耕祭祀、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