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成人当成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相似文献   

2.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把儿童当作儿童"。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对儿童应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  相似文献   

3.
邹可享 《中国德育》2013,(14):68-69
一、用孩子的标准而不是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因此,我们应该习惯用孩子的标准而不是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因为儿童  相似文献   

4.
谈严爱相济     
严爱相济是一条基本教育原则,严是教育者对儿童的要求,具有强制性,爱是教育者对儿童的给予和情感体验。严与爱是辩证统一的,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应把儿童当个人来看待,其次既要爱护关心儿童生活,又要严格要求儿童,再次既要面向全体,一视同仁,又要区别对待,因材严爱。  相似文献   

5.
续润华  孔敏 《成人教育》2011,31(12):53-55
现代教育视野下的成人学生观与传统教育视野下的成人学生观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教育视野下的学生观强调每一个成人学生都是具有独特发展优势的个体,要求教育者充分相信他们;强调成人学生是主体的人,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强调把成人学生当做一个发展的人,要求教育者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们;强调成人学生是一个具体的人,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强调成人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要求教育者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6.
儿童与成人处于同一生命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儿童的教育应适应自然,合乎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卢梭、夸美纽斯等人提出的这些自然主义教育观点众所周知。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把儿童当儿童,忽视童年自身价值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重新学习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幼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摘     
儿童观与教育问题儿童观,就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在中国,儿童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来看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家长的”子女观”和教育者心目中的“学生观”上,仍残留着大量的封建时代宗法制儿童观的影响。从实际上看,“子女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两种看来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是把儿童当“小奴才”看待,随意对孩子施加体罚、羞辱等肉体或精神虐待;二是把儿童当作全家的“小祖宗”看待,独生子女被奉为“小祖宗”的可能性更大。二者共同的本质在于,在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9.
沈琳 《文教资料》2008,(30):144-145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可以放任自流.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互相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儿童的个性特征在游戏中充分而自由地展现,也提供了观察、了解和有针对性教育儿童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对游戏过程的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中儿童的基本特点儿童是人,但由于他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的人,因此他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基本特点。首先,儿童具有未成熟性和潜在性。儿童的不成熟表现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无知和无能,也表现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欠缺与不足。为此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与帮助。今天有的教育者只想转变儿童,要儿童如何模仿成人,把自己当做完善的模范;教育者用成人的标准与眼光来比照,同时依照理想的人才范型来列出大而全的教育目标;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他在文明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知道的东西,对儿童来说,它不是自然的,而只是在…  相似文献   

11.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儿童与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学习中的儿童 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他们坚信—— 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他们同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即教育)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儿童的问题,而不去考虑儿童内心的需要。却不知,有时教师的"好心",不仅起不到教育效果,还会促成坏事。教育者要以儿童的经验世界为教育参照,有效抵制成人镜像。当教师向儿童施予教育的时候,应首先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过程乃是师生共同建构、以儿童生命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引导学生健全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原本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但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世界,常常表现为两种倾斜的关系模式:一种是从作为施教者的教育主体出发,即从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出发,对学生耳提面命,儿童发展成为实现成人意志的工具,以教育者为代表的主体意志遮蔽了作为儿童发展起点的生命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成人本位;一种是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主体出发,即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一跃而成为教育实践的中心与主体,儿童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在教育情境中急剧上升,成为与教师平等交往的主体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西欧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是中世纪西欧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西欧中世纪,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成人影响的。他们的生活不仅依赖于成人,其教育也是被成人严格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生活在成人世界里,与成人没有完全区分开,学校发展也有限。儿童的存在是一种依附的存在,儿童的发展和地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要真正让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不能把成人化的生活强加给学生,必须用学生的视角去认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拓展深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来自学生生活的人、事、物等各种资源,善于捕捉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学生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能生成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徐星  官芹芳 《上海教育》2014,(26):16-17
《环球教育时讯》:您如何看待教师这份职业?您自己为何选择这份职业? 贾斯汀:我选择当教师是因为我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无限的想象力,他们纯真的情感,他们展现才华的每一刻,他们的宽容……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我。我总觉得,人在童年时代有一种神秘的特质,这种特质让儿童和成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儿童绝对不是迷你版的成人,孩子根本就是成人之外的另一种"人类"!  相似文献   

18.
“亲亲”所代表的情感与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论基础,“家”则是“亲亲”的现实载体,不仅有社会层面的意义,还具有生存论意义,对儿童的存在具有建构性价值。家庭是儿童生存的情感基础、儿童社会性存在的始基以及儿童发展成人的“前结构”。为培育儿童实现完整的“在”,需要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独特的情感性价值、自足性育人意义以及在个体成人之中的前提性作用。但在现代性发展中,教育形成明显的“去家化”色彩,家庭在教育中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自足性教育价值被无视、基础性地位面临自我剥夺,极大阻碍家校协同育人成效。因此有必要通过“再家化”过程,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亲亲”之家的效能,使家校共担育人责任、各正育人功能,以便重建育人秩序,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9.
江峰 《教育学报》2013,9(3):3-12
只有澄清价值关系、揭示价值秩序,多元价值观才是不仅可以坚持且能得到辩护的价值立场,也才能提出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评价标准。康德确立人格价值在目的王国中的绝对价值之地位,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认识价值秩序的制高点。但其方法是以回避实质价值及其秩序问题为代价的,其人格学说要求在使人成人的意义上把自主和独立作为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必经之路、把德行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来看待。舍勒用现象学方法透视价值秩序,也肯定了人格价值是绝对价值。其人格学说要求把人格理解为行为中枢、爱的中枢、理解为人的价值本质。这个学说也揭示了教育中的恶性竞争、价值欺罔、人格扭曲是如何发生的。它要求看到一切教育都建基于并始终伴随着价值感的培育,而价值感的形成过程正是人格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阐明了作为成人 ,作为教育者 ,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本能 ,指出了成人和教育者在对待儿童本能时经常犯的错误———压制儿童本能。文章较深刻地触及了儿童观和教育观的问题。当然 ,具体操作中 ,究竟如何对待儿童的本能 ,还得采用辩证的办法 ,正如文尾所说 ,我们应尊重儿童的本能 ,但也不能一味迁就 ,无条件地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