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的影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精神,对女性美的认同与肯定的标准也不一样。汉代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的美应是体格上的“和谐美”与伦理上的“品德美”的结合,是”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一本文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论证汉代政论散文、辞赋、传记文学和诗歌已具有一定的文学自觉因素,并且分析了这种自觉性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两点意义:一是突出了文学的艺术本质,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发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积累了大量的艺术创造经验,为建安文学以及后代某种文学样式的兴盛和繁荣准备了形式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五大矛盾,即数量上的急剧扩张与质量上的跟进滞后、人才产出上的急于求成与规格缩水、技能要求上的高规格与训练条件上的低档次、人才培养上的技能性与师资失能性、产学结合与校企脱离等。对此,要通过控制规模以提升质量、尊重规律允许多样化共存、加大投入谋求多元化支持、多途径强化师能、深度合作力求全面发展等策略予以破解,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结合汉代文学浓厚的人文精神及浪漫与理性精神,总结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可归之为:质实古朴,雄浑闳丽。它与先秦既尚文又张扬的多元风格不同,与建安慷慨使气的风格不同,也与江左六朝巧妆绘饰的柔弱文风不同。楚骚精神在汉代文化环境中必然发生变异,“楚汉浪漫精神”不能涵董概括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汉代服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发展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服饰文化,汉代文学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文字展示了庄重华美的汉代服饰,表现出服饰与审美、伦理及自然的种种关系,从而深刻地反映出汉代服饰文化的审美思想与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6.
段劲松 《文教资料》2006,4(7):190-191
本文通过描述建国初期文艺报刊的国有化进程,分析了一体化的国家文艺传播体系对编辑工作的影响与制约,并以“大众化方向”来例证集权化的报刊制度在实现文化领导权方面的巨大作用,进而从制度层面来探讨建国后文学生产同质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汉代私学教育发展迅速,办学类型多样化,分初、中、高三级;教学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化知识还有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汉代私学教育与官学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经学传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今教育特别是私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带来了土壤的改良和耕地面积的扩大,直接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汉代河北地区的人民为了战胜干旱和水害曾动员大批人力物力。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汉代河北水利灌溉工程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东汉河北地区开挖的新渠多用于漕运,具有军事目的;井灌在河北普遍存在,井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北方盐碱地区水田化;水稻种植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9.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14-19,58
汉初社会经济严重凋弊,再加上“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基本萎缩。惠帝、文、景之时,实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汉代社会经济(包括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汉初“黄老政治”与“休养生息”政策,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汉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四、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汉代涉及商人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风格。传记散文中有着奇巧美,杂史散文中有着醇正美,诗歌中有着对比美,大赋中有着富丽美。汉代文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商人的行为风貌。  相似文献   

11.
诏令属于实用性文体,在国家制度规定下,其往往具有固定的规制、格式;与诗歌、辞赋等相比,这类实用性文体的文学性并不明显。然而,在《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文章缘起》《古今文综》等文论、文集著作中,诏令却通常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著作在说明诏令各体功能、梳理诏令源流的同时,还往往将汉代诏令作为其中的典范加以推崇。很明显,这种优待凸显的是诏令文体自身本应具有的文学特征,而汉代诏令无疑为其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的。  相似文献   

12.
汉代出现了文学家庭,汉代文学家庭的成就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成就。汉代文学家庭有父子,祖孙,夫妻、兄弟四种类型;有的诗歌突出,有的辞赋显著,有的散文辉煌;有的延续百年,有的隔代相传;有的一代胜过一代,有的一代不如一代。帝王和官僚具备从事文学的优越条件,文学家庭都出自帝王和官僚家庭。帝王的鼓励,掀起一阵阵文学热潮,造成一个个文学家庭。  相似文献   

13.
<正>图书馆——这个人类知识的宝库,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火热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却显得格外冷清.全国图书馆普遍经费短缺,图书馆界“低谷”声起,图书馆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这种局面,这种情形是图书馆界乃至全国人民所不愿见到的.原因何在呢?据笔者所知,宣传不力乃是一重要因素.君不见,全国性的及各省市的要报以及遍布全国的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很少有图书馆方面的报道.一九九四年的《人民日报》报道有关图书馆方面的文章平均每月才一篇.没有宣传,社会又怎能了解你,熟悉你.知你之重要,其地位又如何会提高呢?而在诸种宣传方式中,图书馆文学以其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大众化,影响久远等特点而成为有力的宣传工具之一.许多图书馆专业期刊也逐渐认识其重要性,纷纷开辟相关专栏,如《云南图书馆》从一九九二年第三期开始推出了《图书馆文学》专栏,推动了图书馆文学的发展,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还是刚起步,影响还少,还没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全社会的共鸣.那么,图书馆文学该不该大力发展呢?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人投身革命的早期历史中,瞿秋白的经历以及他的内心世界的矛盾,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多余的话》和他的经历这一视角来切入瞿秋白内心世界矛盾,并且把这种矛盾置于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来观察其呈现的时代性和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环境文学及其反馈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文学是文学百花园中崭新的一枝,它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她还不是十分的繁荣昌盛,但作家强烈的忧患意识,作品独特的艺术总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为提高国民环境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其初期较有影响的几部作品,针对什么是环境文学及其反馈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为环境文学的繁荣发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不是纯粹的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通过对荣子期、张挚、疏广等许多历史人物的赞美,描述隐者的高尚情操,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了历史的印证,同时宣传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在《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作品中,这种思想表现得尤为显著。因为他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民有些接触,所以写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诗篇。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懑凝结为充满矛盾的诗篇,例如《杂诗》之八、《饮酒》,他鸣出了心中的不平之后又不得不作“既醉之后,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的申明;喊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试论短信文学的文学合法性及其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信文学脱胎于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短信。它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短信文学”这一概念及其“文学性”的思考与论争。短信文学的“文学”名分是否合法,应综合以下两方面加以判定:首先看它是否应用了文学修辞技法;其次看它否具有文学审美功效。在确认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方可进一步探讨短信文学的独特新质。  相似文献   

18.
将林纾的学活动置之于中国古代学向现代学转型的背景下来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林纾其实是住充满矛盾与惶惑的作家。在晚清的学改良运动中,他是积极的改良主义。当更为激进的新化运动出现时,他又充满恋旧情结,曩终站到了运动的对立面。他的这种矛盾与惶惑,代表着社会巨变和学转型时期这一类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皇族在歌诗和赋体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题材上主要有对国势的深切忧虑,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对国势的歌颂和赞美四个方面。在艺术上具有以悲情为主的艺术风格和楚调为主的抒情方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对“文”认识的提高,汉代文化事业的发达和皇族提倡文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汉代上层文人歌诗的创作以王室成员为主,他们以楚地特有的声乐系统“楚声”来创作歌诗,形成其特有的悲情特征;平民文人歌诗创作,与上层文人歌诗的悲情主调相一致,然而它将《诗三百》单纯的、尚与诗章的特定场景和情感主题有所游离的“兴”,转化为与抒情主体的行为、心理感受相联的某种景观,从而使情感的抒发又有了一个特定的、感性化的空间.但汉代文人歌诗远不如民间歌诗兴盛,究其原因,不仅有其楚声音乐系统的先天不足,而且还与汉代重经、赋的经国方略有关,从而导致文人歌诗创作难以成为普遍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