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海派园林蕴含着驳杂多彩、多元复合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浓厚的江南园林文化的产物,也是地域文化与异域文化兼容并蓄的载体,传统哲学思想、西方造园特征对海派园林的造园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海豫园为例,通过空间理景分析海派园林造园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冀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家族文学是贯穿20世纪的一个常写常新、长盛不衰的母题,三四十年代的海派小说在极力描摹现代化都市的同时,也对家族文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书写。封建家族和现代家庭秩序的崩坏,都市和乡村的碰撞,人性的丑恶,传统道德的沦丧,是海派小说家族文化一以贯之的要素,这些要素交织在海派小说中,不仅烛照了时代变迁中人生的百态,而且可以从中窥见作家回望"家园"的矛盾心理。现代工业文明使传统意义上的世俗家园消失殆尽,置身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深感个人的渺小、苍凉,仿佛被时代所抛弃,于是在"离家"与"归家"的悖谬抉择中挣扎,永恒地追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海派地域文化精神,是沉淀在性格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深远地影啊着上海作家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们深受传统地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自身文学创作的第一层底色,同时,也正是本土资源和个人感受的互相糅合,创造出了女性都市写作的新天地.因此,探究海派地域文化对女性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她们作品中透露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文化与文学的研究都是相当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扬弃性、包容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很多资源可以成为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载体。海派文化视阈下的上海高校思政工作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可以增强思政工作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探究如何将海派文化素材及其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有助于大学生对海派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拓宽上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和路径,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体育的文化内涵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体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篮球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研究实为必然.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方法的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篮球运动中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它不仅在促进人类生理、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篮球运动的文化价值在于通过运动体现个人自身价值和促进人类自身的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文化的活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体育文化的主力军,不仅要保存、传递人类历史的一切优秀体育文化,而且还要在继承的同时,通过选择、整合,实现创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因此,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必须全面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这是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社团功能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体育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了学生的求知领域,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是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挖掘潜能、开发智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学校体育社团还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潮汕地区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与潮汕独特的地域环境有关。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对潮汕地区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特色进行研究,在分析潮汕地区休闲体育文化产生的农耕地理条件、水文化在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总结了潮汕地区休闲体育文化的农耕文化、水文化和季节文化等的3个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9.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泛传播对整个现代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大影响,它不仅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其他文化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运动为人格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会;第二,现代体育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现代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精神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女性的爱的幻想与悲情故事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小说中阴暗幽明的气氛、醉生梦死的十里洋场继承了海派小说的传统,小说中苍凉的世纪末美感与海派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张爱玲为上海写了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建设经验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总结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建设的经验,包括:建筑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场馆融资没有依赖中央财政拨款;场馆功能设计合理化;场馆建筑管理科技化、绿色化;建筑风格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场馆服务人性化。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对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管理的启示: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理念应注重与城市和谐发展;我国体育场馆融资可以摆脱对中央财政的依赖;体育场馆功能设计应更加合理化;建筑材料应继续向绿色化、科技化发展;场馆服务愈加体现人性化;建筑风格应在保障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彰显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海为建设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际体育知名城市而努力的大背景下,在深入细致的分析上海城市体育现状以及与国际体育知名城市存在的差距的前提下,在分析了"文化自觉"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觉是上海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着力点这一观点。并围绕"文化自觉应成为上海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执政理念,文化自觉要成为继承传统体育文化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桥梁,文化自觉要成为上海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市民的一种境界"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上海体育知名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各成员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大。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对于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在这方面有着较优越的便利条件。本文从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入手,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大背景下,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角度对我国新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家的交流进行分析,提出要促进新疆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进行体育交流,促进新疆体育的发展,增进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家的友谊,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中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的视角描述了武术在现代生活方式下所处的境遇及生存张力.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视觉文化的笼罩下和消费型社会的形成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西方文化及西方体育文化屏蔽着武术的生存空间.但武术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样可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存张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探讨土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要从现实生活中去揭示土族传统体育在历史发展中的真面目.在深入了解土族传统体育对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风、民间文学和艺术的传承作用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土族传统体育从形成到今天生机勃勃地发展,是由于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在的传授文化思想的实用价值.土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交融、相互滋养、相互拥有、相互渗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设立,是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它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体育服务贸易有关概念,分析了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提出了在上海自贸区发展进程中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发展新趋势,加快制定和完善自贸区体育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构建上海自贸区体育总部经济,打造全球化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互联网+体育服务贸易+自贸区建设的新模式,着力创新体育服务贸易政策机制等策略,积极探索上海自贸区体育服务贸易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同时,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封闭式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伴随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从而导致了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形成,齐文化的功利性、尚武勇精神是最为基本的影响因子,由孔子发端的儒学思想,为单纯的体育竞技活动赋予了丰富的泛道德要求,道学思想则在吸收齐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从人的养生保健出发,开辟了体育活动大众化的新路子.这一基本的凝练过程,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稷下文化中心形成过程当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摘要:文化是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发挥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的重要平台。针对我国体育物质文化的现实缺失和研究不足,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实践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物化文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研究价值等基本理论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体育物化文化是指将体育精神层面的非实物或稀有物,转化为能够广泛传播的有形物,而形成的体育文化物品;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有力地印证了物化的理论基础;体育物化文化有利于体育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体育健身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体育历史研究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概述了研究的实践取向,并就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