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是神话中独具魅力的形象。将神话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可分为恶魔型和天使型两大类。但无论是哪种类型,从文化根源来看,都是男权文化根据自己需要以想象的手段创造出来的虚伪形象,是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相似文献   

2.
他可以是成员们眼中的乘巧老幺,或是歌迷们崇拜的优质偶像,也可以是让大家哭笑不得又捉摸不透的“野心胜利”,天使与恶魔,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的他?或许你无需认真辨别,这就是胜利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天使与恶魔     
善良美丽的天使来到银河边上,她要渡过银河,到遥远的天边去取回那颗能让整个世界充满欢乐的宝珠。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网络时代”正悄然而至。那么网络究竟是带来福音的天使,还是降临人间的恶魔?  相似文献   

5.
6.
毛姆作品中的恶棍形象与恶棍精神真正阐发了真恶与伪善以及个人与社会异化的关系,展示出立禁与犯禁、文明与反文明的强烈冲突。这里有锻铸人类灵魂的血与火,也有原始而伟大的生命激情,于是作品中出现了崇尚完善又欣赏恶棍的二重唱主题.  相似文献   

7.
杨梦雅 《英语广场》2023,(21):55-58
莎士比亚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真实,呈现了很多经典的女性角色,她们或忠贞完美或恶毒妖异,但无一例外折射出了剧作家内心深处的囿于传统和时代以及自身性别的男权意识。本文以莎士比亚六部悲剧中的女性角色为例,分析了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中的男权意识和莎士比亚自身的男性身份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进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女性的真实地位,这对我们分析男权社会的建构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华敏 《现代语文》2009,(12):117-118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拜伦和基督教的关系国内研究者少有人问津,本文选取基督教中的恶魔形象作为切入点,考察拜伦作品中的恶魔形象,寻找拜伦作品与基督教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9.
伍艳妮 《培训与研究》2007,24(7):4-5,24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喜剧中的女性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是狠毒邪恶的恶魔,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认识。喜剧和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生活和创作思想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作者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0.
靳以早期爱情题材小说,以对负心女性的谴责为主旨.不仅为其整个创作奠定了极端情绪化的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创作观。恶魔般的女性形象,在其小说中一直挥之不去,靳以也曾赋予女性一种全新的面貌,即以忧国忧民、鼓动宣传为使命的纯洁少女形象。《前夕》中还出现了静宜这样自愿放弃个人幸福、甘为家庭奉献的人物.既是作家的自我影像.也是坚守个体岗位的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毕生共创作了10部悲剧,仅仅10部悲剧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莎翁的女性观也随之浮出了水面。在这里。本文试图通过莎士比亚对其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来探寻他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作品所构造的是一个典型的男性中心社会,他的男性身份使他不可避免地误解、歪曲女性人物,与当时父权社会对妇女的态度相一致。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有失真实,要么是脆弱者,要么是淫荡者,要么是雄性化的女人形象。女性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在精神上给予女性以无情的批判。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并受生育的拖累,且大多数人都甘愿附属于男人。莎士比亚一会把女性抬为天使,一会又降为恶魔。戏剧没有对女性完整且正确地描述,有的只是男性的意愿塑造。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剧作中描绘了两类女性形象:可爱完美的天使、恶毒残忍的妖女。这反映出莎士比亚的妇女观受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影响,某种程度上还保留有基督教等级秩序观念,体现了传统的基督教妇女观。  相似文献   

14.
《我不是潘金莲》以横跨20年的故事时间,围绕着李雪莲的上访经历,展开一幅幅滑稽的人物群像。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处处凸显着女性生存的困境,本文试图从三方面入手,即男权社会的圈禁、男权话语的围剿及女性主体的自缚,旨在通过细读,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李雪莲困境的形成原因,以此更好地探讨女性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姚小艳 《文教资料》2009,(25):26-27
田耳小说中女性悲剧群像于心慧、江薇薇、束心蓉等挣扎于欲望、生存的困境中.男权社会文化、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女性自身的性格心理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塑造与传统的伦理纲常背道而驰,正是男权意识下,女性对人的本质的追求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才导致其悲剧性的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下回归经典文本,莎剧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双重性,既是矛盾的,又统一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剧作中表现出既进步又背离的趋势。从喜剧、悲剧两个层面结合诸多作品详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观的二重性,即作为时代公民的局限性与作为大艺术家的超越性,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莎士比亚笔下的坏女人、好女人放在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她们只不过是传统文学中恶魔型女人和天使型女人的翻版,她们被否定或被肯定的特征也并未超越历史和当时关于女人的界说。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莎剧中的坏女人形象,体现了父系文化的厌女意识,这种厌女倾向以及莎氏对妇女的否定性评价是以他对“自然的”父系秩序的维护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恒久关注而著称。她善于通过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女性的抗争与无奈。在形象刻画中,其主要作品《麦秸垛》、《棉花垛》和《玫瑰门》刻画了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女性形象,揭示了男权压制下女性的生命本相和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莎士比亚三十七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的主要类型,简要分析了莎剧女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指出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面貌来再现现实的创作手法。最后提出莎士比亚为人类创造出如此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使后人叹为观止,应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