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界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理论建设越来越重视,有对发声、行腔咬字问题加以研究的,有对教学法和教材深入探讨的,还有对作品和风格加之剖析的。其中,对于气息、共鸣、咬字的技术讨论似乎用文字难以表述清楚,对于教学法和教材的研究又被各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左右,而对民族声乐的风格问题我认为应该多加讨论,因为只有演唱的风格正确,才能将民族声乐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演唱形式表达正确,否则我们将无法命名和称呼民族声乐。本文认为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归纳起来有六大类风格,它们分别是传统民族风格、颂咏民族风格、当代民族风格、古曲民族风格、民族歌剧和通俗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
原生态声乐作品是产生和流传于一定地域内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音乐元素的独特性、歌唱语言的唯一性、演唱方法的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地域性风格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原生态声乐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资源,造就了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民间声乐艺术人才,为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推广,繁荣民族声乐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飞 《华章》2012,(14)
声乐作品的风格不仅是一部声乐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也是一个曲作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由于声乐作品风格与它所处历史、时代、民族、地域以及曲作者的创作理念密切相关,就形成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以及曲作者的创作风格等,这些风格的形成也是曲作者在长期艰苦的思想艺术修养和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声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特定的社会背景与艺术思想使音乐的风格特点进入了特定的风格时期,本文浅述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体裁以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总结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体裁和在实践中对作品处理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志信先生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其中大多数都属于民族声乐作品.他的作品题材类型风格多样,旋律特点优美流畅,富有亲切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很大的艺术魅力.曲式创作借鉴外来的作曲技巧,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被广泛传唱,并且受到声乐艺术理论工作者的推崇,他的作品演唱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成为本科院校教学及音乐会演唱常用曲目,他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教学实践和声乐演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创作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是声乐艺术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各民族的不同语言特征,便产生了不同声乐风格色彩.汉语是主要语言,但是由于汉语分布广泛,在各地域中形成一系列地方变体- -方言.而民族声乐作品中有许多用各地方言演唱的作品,这就给语言的表达增加了难度,而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都应相互融合使民族声乐散发出更多样化得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8.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9.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即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点。它贯串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从题材、体裁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确定,艺术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技巧的运用等一系列因素中表现出来。一部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特点的总和,构成了它的艺术风格。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每个作家、艺术家个人的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时代、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地区会给他们独特的风格烙上某些共同性的印迹。于是就产生了文学艺术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等。时代风格,往往体现在作品的情调和表达方式上。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声乐曲堪称我国声乐作品之艺术瑰宝,其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在声乐艺术上独具风格。追忆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对其体裁及艺术风格的分析,形成对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基本认知。以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审美理念、行腔韵味为视角,领略其艺术魅力,使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遵循中国古代声乐曲的教学原则。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声乐作品进行演唱分析,把握声乐作品的演唱,进一步探析中国古代声乐曲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以更好的推广、弘扬中华传统声乐之精髓。  相似文献   

11.
田丁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122-124,117
高师声乐教学中,要学生掌握和处理好作品的风格、情感、特征;了解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民族特色、语言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声音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流畅的语言、独特的风格来表现真实的情感。笔者认为,要把握好民族声乐的民族风格,就要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背景,把握好各个民族存在的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并使之完美地融入到演唱的表现和风格中,从而形成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二度创作的原则入手,论述一些关于歌唱艺术二度创作的要求.原则上,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要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以及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要拥有一定的声乐歌唱和表演技巧,并在演唱表演中,通过二度创作,融入个性,架构起与观众交流的桥梁,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自如的演绎作品.  相似文献   

14.
对于声乐艺术来说,风格是一个歌者在自身的音色、音质、气息、共鸣、语言、力度、情感和艺术处理等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对于我们众多音乐表演者来说掌握作品的风格是很重要的,它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剖析以及对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的总体把握,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施光南先生是我国60年代后期著名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近千部声乐、器乐作品。他的作品很多主要有:《打起手鼓唱起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等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象丰富,意境隽永,民族风格浓郁,笔法凝练,雅俗共赏。其中声乐最能集中体现他的艺术成就,也是最能展示他的创作风格。施光南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能够获得如此巨大成功一方面跟他早年的音乐积累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有关,另外一方面,即他独有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6.
民族声乐这种以表达人们内心情感为最终目的的艺术一直陪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而声乐技巧作为声乐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革新直接推动了声乐艺术的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艺术直接表现出了不同声乐作品的情感,决定了不同作品的风格,在深化声乐艺术情感表达、风格表现,深化声乐艺术情感表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学生时代思想最为成熟的一个阶段,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祖国栋梁,开展大学民族声乐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根据汉语语言的发音特点,结合声乐发声的科学方法,对声乐语言教学中的语音训练、咬字吐字、艺术表现手段、民族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是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章从声音、语言、歌曲的风格、画面感、民族音乐文化的积累几个方面入手,通俗地阐述了怎么样演唱一首民族声乐作品,怎样唱好一首民族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是在传统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的吸收与融合中而来的,其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别树一帜,尽显本国民族声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作为我国声乐中的瑰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艺术形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及内涵风韵,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赋予了民族声乐更多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因此,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其艺术特点及内涵都值得我们考究,本文将例举并阐述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内涵风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问题的把控。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音律和谐、节奏鲜明,声乐形象由于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的不同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