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工作大致可分为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两大类.[1]依据这两种工作的性质构成两种评价模式: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显性工作是指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易量化可操作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湖南汨罗是全国最早实施教师量化评价的单位之一。二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教师量化评价,虽然对提高适龄少儿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以及对加强学生特长培养等,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与动力功能,但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考察,量化评价教师也确实存在诸多严重弊端,不容忽视。一、不利于隐性教育目标的考评教育目标可分为相对显性和相对隐性的两类。智育属相对显性的,德育则可属相对隐性的;学科知识属相对显性的,社会知识则属于相对隐性的;答题能力属相对显性的,创新能力则属于相对隐性的等等。不难看…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课程按照授课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正式纳入学生课表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是指课程表之外的一切教育活动。按照课程管理模式分类,课程又可以分为国家性的基础性必修课程、地方性选修课程、校本类课程、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显性课程无法代替的.隐性课程的构成包括教师自身、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调动教学活动内外的隐性教育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隐性教育功能.隐性课程的评价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一、教师专业隐性知识1、教师专业隐性知识的内涵。知识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指能够明确表述和清晰反思的知识,即可以写在书本上及能说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难以明确表述和清晰反思、不能以正规的方式加以传递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教师专业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即有关学科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等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6.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客观上应由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部分构成。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隐性指标往往使评价、导向更具现实性和健康性,充分展现办学特色,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为盲点。构建隐性指标体系,需要学校不仅要设计好、管理好显性课程,而且要精心设计、细心培育良好的校风校纪、学风学纪、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涉及学生身心成长的非正式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学生在能够学到一门技术的同时,让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这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目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隐性职业素养有着高标准、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来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另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采取措施来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进行量化评价,从各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教育职能主要体现为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隐性职能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教师队伍中的显性流失表现在外部的教师调转改行,由原来的教师职业变为从事非教师职业;隐性流失表现在教师队伍内部,一部分人表面上职业仍是教师,但其全部精力或主要精力却是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系的行当。隐性流失是教师队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才流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两者都使教师队伍象水土流失一样减少了教育事业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中的音乐课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论学的教学模式。把开放、灵活的音乐课变成了单调的、呆板的固定模式,从而排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庸俗化、单一化,歪曲了音乐课的教学宗旨。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进行了研究、论证,就如何使音乐课教学的效用最大化进行了分析。一、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区别及其联系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区分依据是分类与构架。分类是指不同范畴间的区分,即着眼于不同教学活动内容之间的划分。具体可以…  相似文献   

11.
马三生  马辉 《继续教育》2006,20(6):28-29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案。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核心,是促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调发展,依据是满足社会需要、学科建设、人格取向、个性发展的要求。所谓的“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程序是“职业分析→目标分析→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能力本位模式是70年…  相似文献   

12.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工作,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在注重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发和建设好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素质、师生关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资源及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的隐性课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技能又提高个人意志品质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3.
邓宗攀 《吉林教育》2005,(10):33-34
教师评价,是指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当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管理中,采取量化管理是做好教师全员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而目前我国的全员评价制度尚未健全,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往往注重教师的教学评价,以教学质量评价代替教师在校所担任的全部工作,忽略了教师承担校务工作的评价和量化管理。校务工作是指担任教学工作以外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如校长、教导主任、总务、辅导员、保管等。本文就如何在现阶段对校务工作评价进行探讨。一、校务工作的评价对教师进行工作量化的评比就为评价。校务工作的评价不同于教学工作的评价,其定性指标多于量化指标,评价工作难度大,而校务工…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和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内驱力在他们的工作投入和专业发展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会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各个层面共同作多方面的努力。目前,从教师评价改革入手,建立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把握住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找到教师发展性评价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契合点,才能使教师发展性评价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教学目标及实际目标的教学活动进行优缺点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确切地说,教学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评判。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发现教育价值,合规律、合目的地创造教育价值,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教育价值。以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作为评价教学活动价值的教学评价应走向教师、走向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共同置身于其中的教学活动,才能全面体现教学过程中生命的丰富、个性的张扬、人格的主动、多元的价值,而不是局限干单一、片面的知识的传授、认知的发展、量化的鉴定。这也正是本文的立足点,着力于教学评价与教学、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教师、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学生,三个维度之间内在的、多变的、丰富的阶值体现。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角色规范着教师的职业形象。从教师职业角色的不同角度去审视教师形象 ,可推知教师形象的多维性 ,即从角色的适应性上看 ,教师形象是个体形象与集体形象的统一体 ;从角色的专门性上看 ,教师形象是教育形象与社会形象的统一体 ;从角色的内外表征性上看 ,教师形象是外显性形象与内隐性形象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网络教学评价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传统教学评价的要求,其评价要求因为网络媒介而呈数字化特征;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学生在线行为的精确把握和评估,而进行学习监控,以保证教学质量。一、网络教学评价的目的、特征及要求在网络教学中引入非量化评价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评价的导向、改进和激励等三个教育功能。所谓导向功能,是指通过网络教学非量化评价目标的方向性,引导教师、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与学习态度,对整个教育工作起指挥定向的作用。所谓改进功能,是指通过评价过程的即时反馈信息,对教师、学生原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进行主体性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主体性。在系统整体的教学活动中,显性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和隐性教学主体共同构成教学主体,且相互影响和制约。隐性教学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学理论工作者等,他们在其活动中存在抑制教师主体性的诸多问题。教师的主体性对学生主体性乃至教育教学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教师形象设计的多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职业角色规范着教师的职业形象。从教师职业角色的不同角度去审视教师形象,可推知教师形象的多维性,即从角色的适应性上看,教师形象是个体形象与集体形象的统一体;从角色的专门性上看,教师形象是教育形象与社会形象的统一体;从角色的内外表征性上看,教师形象是外显性形象与内隐性形象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