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德教育思想是蒙田教育思想的核心。蒙田在对当时法国旧经院教育弊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道德教育地位、目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等诸多方面对道德教育展开了系统论述,申明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并将塑造健全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明确了以“哲学、历史和自然”为主的道德教育内容,提出了“宽严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突出强调了“去功利化”的道德教育原则。蒙田道德教育思想特色鲜明,其思想精髓对后世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塞罗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探讨,对我国当前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西方教育思想的摇篮。本文通过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的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在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规律和道德知行关系四个方面,分析古希腊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这种道德教育思想有着独特的视角。文章首先阐述关怀学派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观点,并对其历史地位、贡献和局限性进行评价,以期对我国道德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苏格拉底有着博大而精深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做以比较,探讨其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作用、启示。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道德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通过对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分析,从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和道德教育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反思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以期可以帮助我国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得到一些改善。  相似文献   

7.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归结为对人类异化和德性失落的批判性思考,认为人的异化和德性回归是拯救文明社会时期人类德性失落的必然路径。基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文明建设与发展、道德教育、人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启迪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理想主义色彩过浓、部分观点过于偏激、未认识异化与文明进步的辩证性。汲取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之精华,对于我国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伦理学家,在他一生长达几十年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文章通过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内容的概括、阐释和评析,以期能加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研究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学术成果中主要涉及其哲学基础、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阶段、道德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几个问题,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各有特点和不足,整体构成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 ,只有深入探明思想政治教育所内含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的各自推进历程与特点、规律 ,我们才能真正准确地提炼、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进程与规律。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之间既有共性 ,又有异处 ,既紧密联系 ,又相互区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 ,有赖于其间的和谐发展、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1.
论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没有专门的教育学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哲学思想、政治学说和关于人的理念里都蕴涵着教育的哲理,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阶段、道德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等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独到之见,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名著《理想国》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它对我们今天加强大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rgue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virtue. This discuss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I examine the nature of morality and moral decision-making. Drawing on the moral theories presented by Plato, Aristotle and Kant, I argue that morality is connected with reason and the attainment of objectively good goals. Second, I examine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n helping individuals to cultivate a virtuous character state. I outline the approaches to moral education taken by Plato, Aristotle and Kant—dialectic, dogmatic and catechistic—and examine the ability of each approach to develop the appropriate moral disposition within individuals. Third, I examine the cultivation of this disposition by conside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irtue and happines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an individual who is both virtuous and happy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Fourth, although there is disagreement about the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I argue that there must be agreement concerning one necessary component of mor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while connected to non-moral exercises, allows individuals to develop the strength to become apathetic to bodily desires (e.g. the desire to obtain pleasure or pursue pain), desires that lead them away from virtue.  相似文献   

14.
A bstract .  Moral philosophy seems well placed to claim the key role in theorizing about moral education. Indeed, moral philosophers have from antiquity had much to say about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processes of moral formation. Given this history, it may seem ironic that much systematic latter-day theorizing about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social scientific, and that some of the major trends in the field have been led by empirical or other psychologists. Moreover,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influence of such major past philosophers as Plato, Aristotle, and Kant on the primary modern movement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ism, care ethics,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some recent social scientists have call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sychologized morality" in the interests of an even more leading role fo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theory of moral formation. In this essay, David Carr surveys and critically evaluates these trends in theorizing mo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影响是空前的.柏拉图认为提出教育要从早期开始,强调品德的教育和灵魂的转向,要用辩证法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分析柏拉图的基本教育理念,能使我们在客观评析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受到启发,并且能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德性教化乃心灵转向——解读柏拉图的德性教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认为伦理生活具有实体性的共同体的关系,他把伦理价值的共契看作是公共的道德生活的根基,把伦理实体的共相精神作为个人道德的基石。为了形成道德的理想国,教化的目的就是在个人的灵魂中,培养正义、智慧、自制、勇敢的品格。德性教化提高个人对灵魂的自我理解(智慧)、自我治理、自我更新的能力,它是一种灵魂的治理与自我治理的统一,它是从灵魂深处引出理性,引导着精神品格向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系统的德育思想体系,在西方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他所提倡的培养公民智慧、勇敢、节制的品质,实现国家正义的构想直到今天还是广大学者探讨的重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论柏拉图伦理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其伦理教育的目的观、内容观和方法观,反映了其在当时社会变革时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柏拉图的这些伦理教育思想,对同样处在变革时期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和形成和谐的社会与正义的人,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这种现代意义,集中体现在其伦理教育起点对当今伦理教育的启发性、伦理教育权威思想在当今伦理教育中的可参照性、伦理教育策略在当今伦理教育实践中的可借鉴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机制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章以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的根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形式和道德教育场,系统分析了大学生个体道德心理图式形成和完善的机制,试图从道德心理人格的视角找到其内在的规律性,最后指出高校人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而其中的德育思想处于龙头地位,是整个教育思想之魂,本文从邓小平德育为首思想、德育的培养目标、德育的内容框架、德育教育的方法及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