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抗语文》到《语文是什么》,当初的那个叶开还在。那是一个高举“对抗”大旗的现行教育弊病的批判者。更是一个充满理想情怀与人文关怀的正能量传播者。当然,对抗语文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反对语文,而是要去质疑,去发现,去矫正而《语文是什么》一书,则延续了这种质疑、追问与发现的精神,从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女儿的教育,到社会上各种教育现象的捕捉.乃至教育对人的成长的本质意义、普世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黄琦 《中学生博览》2023,(30):76-77
<正>绘本《木木熊,快来》告诉我们在学习如何爱他人时,别忘了也要好好每爱自己个,关注人自身感都受,认需真与自我要对话,在才能遇真见最美我的自己。自我是在追寻社会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我是谁”的追问与惶惑。一旦我们学会正视并接纳自己,叩问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找到自己存在于世的价值和意义,那么生命便会在这一刻绽放出光芒。  相似文献   

3.
每月作文     
杨通讴 《语文教学之友》2020,(3):F0004-F0004
潮起潮落皆有意,一花一叶都含情。从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中,我领悟了温情;从春蚕到死丝方尽中,我领悟了奉献的价值;从香甜的蜂蜜中,我领悟了勤劳的意义;从屈原的故事里,我领悟了爱国的精神;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我领悟了生命的意义……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天地有多宽,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大。让我们用语文人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领悟不一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特定阶层的人物命运.为众多的文本所关注,如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对“农民”命运的追问……社会阶层的经济定位及其身份认同.使每一个阶层都有其异常鲜明的命运特征。《台阶》一文中的“父亲”,正是“农民”——中国最大群体的命运缩影。作者选取那些生活最为艰苦的山区农民作为自己文学形象的载体.这一形象还有一个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便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笔者以为,这里的“跪下来”应该不是形体的姿态,而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海德格尔说,人是“存在意义”的守护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义。诚如斯言,或许正是小泽征尔“跪下来”的理解,《二泉映月》才获得它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作为课文的《二泉映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理解它呢?就让我们走进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语文课堂,去感受他的“理解姿态”,去体验他和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的诗意栖居!一首小诗,一幅图画——理解这处…  相似文献   

6.
路遥是一位忠实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匠心创作了许多百读不厌的作品,《人生》即为这些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一、《人生》生活原型的艺术改造路遥不追求以“新”的刺激性为目的的创作作风,也不把过去的都看成是永远光辉的法宝,而是心平气和地在这种“夹缝”中追求自已的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农民的儿子,用他的话说,农村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正在努力熟悉着。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特别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同时,他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在各方…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Yankee Gone Home     
《海外英语》2010,(11):40-41
近年来,在中国国内随着进城农民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农民工举家进城的增加,进城农民已经越来越多地“嵌入”到了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但是对于这些进城的农民,我们称之为“半城市化”,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的作为一个城市居民在某个城市里定居下来,而是几个城市间来回地跑。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间物”是鲁迅经验理性的思想结晶,它不是形而上学地去阐释某种哲学概念,也不是对自己的灵魂去进行深度拷问,而是在碰了许多“钉子”之后,痛彻肌骨的生命感悟。文化身份的自觉认同,以及强调“中间物”与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我们认知鲁迅思想的重要前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何处去?这一连串的精神追问,恰恰反映了鲁迅在历史与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去思考人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最终经过“有”和“无”的激烈冲突,使其以“反抗绝望”的决绝姿态,去细细咀嚼“希望”与“虚妄”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12.
在刘益善出版的第二本诗集《雨中玫瑰》中,我们最欣赏《父亲》这一首。在大都市生活了十几年的刘益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写下了《我忆念的山村》、《没有万元户的村庄》等一系列以农民为题材的诗篇。现在读罢《父亲》,我们清醒地感觉到,诗人在诗的追求上,很有点象“父亲”那样“固执”,只是抛弃了“父亲”那种封闭式的自我“满足”。所以我们认为《父亲》在刘益善的创作中有所突破。我们可以把诗人对农民的抒写概述为两大主题——一方面是对其勤劳、善良、朴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不仅深刻理解马克思新哲学命题的含义,而且构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唯物论的哲学体系。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本体论”,而是“实践论”,在世界观上形成了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特征的“世界现”,并以此去看世界,去指导革命,去指挥作战,去从事生产,这就是方法论。仔细领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实质和鲜明特色,可以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教师应正视这一现实,深刻领悟《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重要理念。落实上述新理念,就应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靓”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拙文《反思“带着问题读”》见刊后(《小学语文教学》 ,2000年第2期———编者注)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笔者感到欣慰。这是小语教研繁荣活跃的表现。看了老师们的商榷文章 ,笔者觉得还有些话想说一说 ,就算是“再反思”吧。有的商榷文章大声疾呼 :带着问题读“多么重要” ,是“看家本领” ,“不能否定”。其实拙文并没有完全否定“带着问题读”这种教学方式 ,而是说这种教学方式除本身存在的一些先天性缺陷之外 ,再加上运用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过多、过滥的现象 ,以致使我们的很多阅读课堂教学逐步演变成“问答式”甚至是“满堂问”的…  相似文献   

16.
“道不远人”在知识分子看来是一句很温暖的话,你若带着慧眼寻找这些有关生命的真理,除了,辨识和领悟外,就是认识那些在小事中说出道理的哲人,在道理中阐释生活的智者。 我们可以忘记读《论语》,也许深奥,可我们不可以忘记读于丹《论语》心得。  相似文献   

17.
【提示】 新课程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带着对学生的关爱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由以往“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齐齐哈尔市青云路小学申颖老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教学活动中:“尊重生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贴、激励每一个学生;正视生命,追求生命的真实性;扶持生命,让学生天天在快乐中进步。”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数学教学已从以往的单一化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多元化。如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呢?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使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应用,这应是我们对新课程的重要实践。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