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福海 《青海教育》2014,(11):23-24
《背影》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大作,其作品所写乃作家20岁在北京大学求学时代之事,写作时作家28岁,已是清华大学讲师。时隔八年之后,回忆往事,那段经历已经沉淀为带有浓重个人主观感受的情感。这是本文区别于《台阶》的一个特点,因为《台阶》并没有回忆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解读《台阶》这篇小说有多个视角,研究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应当是文本解读的应有之义。基于情感线索,从追求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搭建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三个方面来解读本文,分析父亲这一角色特征,开辟一条新的文本解读路径,并从中发现那些指向情感、激活内心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小说家李森祥的《台阶》,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颇有意味的父亲形象。在建成了梦寐以求的新屋后,父亲却出人意外地"若有所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一.身体的突然衰老感;二.意识的突然变化感;三.居住的突然不适感。  相似文献   

4.
作在1947年7月1日答《艺知识》编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二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5.
仔细研读,就能发现惜影》中隐含着一组数字:1、2、3、4、5。一抱橘子。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不顾年高体胖,“穿过铁道”,“爬上那边的月台”,为我买回了一抱橘子。这橘子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心。  相似文献   

6.
父爱默默无闻,坚定而宽广,“父亲”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选项。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精选的《背影》和《台阶》两文在不同的文学叙事视角下,塑造了经典的“父亲”形象。阅读《背影》和《台阶》,应超越表象,理解如出一辙的人物命运,在作者细致入微地诉说沧桑、巧妙展现的深沉父爱中深刻品味“父亲”形象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经典散文《背影》落选于某版新课标教材,据说原因之一是文中反映的生活距现代社会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其次是文中父亲形象学生不喜欢,诸如形象太老土,不够帅,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做事婆婆妈妈女人气等。教材  相似文献   

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9.
“……攥着汇款单,我读啊,读啊,我读懂了朱自清《背影》里的背影,读懂了伏尔加河畔船夫胸脯上深深的索痕,读懂了父亲如弓的脊背以及骄阳的淫威和暴雨的恣睢……”  相似文献   

10.
孙惠 《现代语文》2013,(11):43-44
一个转身,一个父亲的背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真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经典美文,它所选取的题材是生活中常见的父亲送别儿子离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父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权威性,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崇高完美的。而《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却是负面的形象。本文从《红楼梦》中三类具有不同性格缺陷和恶德的父亲形象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的父亲对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以及他们对子女和家族的影响。在曹雪芹笔下这些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否定性描写,表明曹雪芹对父亲权威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在我们细细品读《台阶》之后,才发现父亲在台阶背后所暗藏着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在《背影》里,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父亲的肖像,也没有描述他的面部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了他的背影。但我们却感到这一形象十分丰满动人,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上课了,老师没有及时到班。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瞥了眼摆放得正正的语文书,《背影》这一题目深深刺痛了我。背影,父亲的背影,父亲——一个多么可笑的名词。父亲在我的生命中缺席了十多年,我想象不出父亲的背影。抬头望了望窗外的天空,有些阴霾。那些我始终不愿记着却在我脑际扎根的回忆排山倒海而来。  相似文献   

15.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相似文献   

16.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我不同意杨老师的"败笔"一说。  相似文献   

17.
分上、下两篇载在上海《万象》杂志1943年第2、3期,后又于同年8月收入《传奇》的《心经》是张爱玲创作历程中颇耐人寻味的一篇小说。这篇区区万余字的小说写了一个父女恋的故事:一个刚刚过了二十岁生日的女孩子小寒离经叛道地爱上了她的父亲,这样的爱热烈而残忍,使她断然地拒绝对她久有爱意的同龄异性,甚至不遗余力地去伤害她无辜而又隐忍的母亲。对于这一场父女之恋的实质,男女主角从始至终都是心知肚明的,宴会散后父女俩有这样一番对话:  相似文献   

18.
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线教师.对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的安排我是有异议的。当《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些课文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客观上形成了一幅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的世事图.勤劳善良这些人性中最精华的东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变得几乎一文不值。当勤劳善良和失意孪生,和智慧决裂.和冷漠对峙,当无数的“父亲”靠自己辛勤的劳动依旧无法平和而安静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